首页  »  桃花庵记  »  桃花庵记

桃花庵记

《桃花庵记》内容简介
桃花庵记

桃花庵记


一 闪亮登场

公元一千四百九十九(1499)年,也就是大明弘治十二年。这是一个辉煌鼎盛的时代,大明帝国在历史的正确轨道上高速向前运转,国力强盛,国泰民安,天下一片太平和谐之景象。

中华文明传承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精髓,在这里得到了更加广泛、空前绝后的发展,放射出灿烂绚丽夺目的光芒。

——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。经历了唐诗的挥洒,宋词的豪迈,元曲的清新后,大明的诗文又一次回到了新的起点。这段时间,帝国人才辈出。首先在文坛崛起的是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,而与此同时一个姓名与其十分相似的人的文章也在民间广泛流传,并出现了很多的拥护着,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梦阳。

应该说明,这两位高手并不是类似今天的金庸新、古龙新那样垃圾人物。事实上,要论对当时文坛的影响,这二李确实很有名气,不仅如此,那怕就是对于现代中华文坛来说,也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
李东阳,湖南茶陵人,大明帝国内阁主事三员老之一。内阁,相当于今天的总理衙门。

李先生不仅是当时的政坛领袖,也是文坛的魁首,他的书法和诗集十分有名。据说,在他还活着的时候,亲笔签名的字画就可以挂在当街文物店里卖,价钱也不菲。

由于名声太大,他每次出门,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人(粉丝和崇拜者),搞得他经常要夺路而逃,这些追随者还仿照他的诗文风格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派系,那就是当时有名的茶陵派。

另一个李梦阳,甘肃人氏,时任户部侍郎,用现在的话来说,这人应该算是个文坛愤青。他乡试考了陕西省第一名,是八股文的高手,却极为厌恶明代的文风。他认为当时的很多文章都是垃圾、废物,应该大力改革之。当然,他的这种说法,必然引起了当时很多读书人的不满:李老头,你算老几?别仗着自己有几把白胡子,就敢说别人的不字!

李老头此时却表现出了极为反常的谦虚,他表示:诸位说得没错,其实我也不行,你们也不可能服我,但我知道有几个厉害的人物,这几个人你们不服不行。然后他就列出了这几个人的名字,你还别说,当真是不服都不行。

谁呢?

秦朝的李斯,汉朝的司马相如,唐朝的李白、杜甫,宋朝的苏东坡,元朝的关汉卿等等……这几个人你们谁敢叫板?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,李老头终于亮出了他的底牌——古文学风。意思很明显,我对现在的文体很不满,也承认自己才疏学浅,没资格反对,但我以上所述的这几个高手是有资格的,咱们大家不仿一起向他们学习吧!准没错。

李老头这么谦虚一说,立马获得了当时很多人的支持。在这群粉丝人中,其中便有六个名气极大的人物,后人便将他们和李梦阳合称大明七才子,史称“前七子”。

正当二李在当时的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,也就在这一年(明朝弘治十二年)。大明帝国三年一度会考的日子,如期来临……

江南。

江苏,吴县。

一个年轻人正在家里收拾行李,准备赴京赶考……

初夏。

风景如画的江南。

一个阳光明媚、风和日丽的大晴天。

在通往京城远处的官道上,正移动着两个模糊不清的小黑点,待那小黑点近了,才看清楚是两个人,一主一仆。

走在前面的主人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白衣少年,尽管他满面的风尘仆仆,却依然掩饰不住他那一脸的英气与自负。紧跟其后的是个年龄比他稍微小一、两岁的仆人,挑着一骡子的书籍。

如果你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话,不用猜,你一定知道这是一副典型的乡下秀才赴京赶考、博取功名的大好画面。

好啦!闲话不说,咱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!

这个满脸英气与自负的白衣少年,也就是咱们故事中的主人公——主角。他,终于忍耐不住闪亮登场了。

尽管,他在来赶考之前一切准备妥当、胸有成竹,并且闪亮登场,但命运之神却和他开了个国际玩笑。他失败了——他没有败在自己的才学方面,也没败在……却败于他的自负和骄傲。是的,世上往往有才华的人都很自负,咱们的主人公也一样,他也不例外。总而言之,他失败了,败的很惨,惨到——被关进了监狱(当时的牢房),而且还终身不能录用的程度。

知道为什么吗?我也很纳闷,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,从头再来就是——明年再考呗!怎么就进了监狱?且终身不能录用?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其实,这事说来比较复杂——就像个迷,朋友!你想知道迷底吗?请继续看下去。

虽然,这一次咱们的主人公是失败了,可就是因为他这次的失败,造就了他日后的成功,如果没有这次的偶败,那么中国的文学史上可就少了这么一个响当当的人物。他后来的名声实在太响亮了,胜过了同时代所有的名人,他的名字最终成了大明帝国的骄傲,并传扬千古,万世流芳。

那么,他是谁呢?

上场吧,老兄!

——他就是大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,唐伯虎,唐兄。

桥头。

小河、流水、人家。

古藤、老树、昏鸦。

夕阳西下。

一身雪白的唐寅,手持一把孤扇耸立在断桥边,目眺远方,神情是那么态然自若,潇洒自如。远远望去,他就像一只闲情野鹤孤立于红尘之中,却与众不同。此时,咱们年轻的唐兄是那么的风华正茂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书生意气怒斥方遒。

没错,咱们的这位仁兄实在太聪明、太有才了。他七岁会做诗,十六岁中乡秀才,十八岁中省解元……如今,他又匆忙奔赴京城——赶考。

说真的,眼下小小的状元郎对咱们这位唐兄来说,早已不是他的人生目标,他的最终目标就是一举拿下,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——连中三元。

太狂了吧!

不过此刻,咱们的唐兄并不知道,自己此去前路风险重重,前途更是一片渺茫……他这一去,不仅名落深山不说,还被关进了牢房,险些丢了自个的身家性命。是啊,唐兄虽然聪明机智,可惜他没有前人诸葛孔明和刘伯温那种未卜先知的本领,否则,他一定会赶紧打道回府,过着一生与世无争的逍遥日子。

但此时,咱们少年得志的唐兄,满面春风、信心十足地又踏上了,他的茫茫征途。

远方,在遥远京城的地平线上,咱们的唐兄仿佛已看到自己在那里获得了属于——他的最高荣誉。


二 怪才出世


大凡名人出世,后来的史料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,比如刮风啊,下冰暴啊,还有天摇地动什么的。像大多数名人一样,咱们的唐兄出生也不例外!

公元1481年,明宪宗成化十七年。

初春。

江南姑苏古城属下的一个小县——吴县。

久经历史沧桑的那条老胡同,还是那老摸样儿。进胡同不远,就是唐氏老宅了——黑漆漆的大门上是副对联:忠厚传家第,诗书继世门。

大门上,一块巨大的红木匾上书:唐府。

唐府二房北院堂屋。

此刻,站在北院大堂的大娘唐李氏张焦急地望着里屋,全不理会丫环们提水端盆的进进出出。

从挂着厚厚门帘的里屋,不断传来二娘唐王氏的喊叫声。

大娘唐李氏张焦急地冲着里屋大声喊问:“怎么啦?生不下来?”

里屋,接生婆刘姥姥使劲按住唐王氏语无伦次地大声喊:“快……快生了,使劲,再使把劲……”

随着唐王氏的一声惨叫,里屋的刘姥姥大喊一声:“生下来了!”

顿时一切都静了下来。

大娘唐李氏长长地松了一口气,坐到椅子上。

刘姥姥在里屋接着又喊道:“吆喝!还是个带把子的公子哥!”

沉寂中,唐李氏奇怪:“怎么没动静了?孩子生下来不哭?”

唐王氏望着身下已擦干净的小孩:“这孩子怎么不哭呀?”

刘姥姥给唐王氏盖被子:“孩子不哭不行,他不喘气,得打,打他小屁股!”

一个丫环走上去把孩子抱起来,然后轻拍了两下孩子的屁股,孩子没反应。

刘姥姥急道:“使点劲儿拍!没吃早饭是吗?”

丫环又用力拍了两下,仍无反应。

“让我来!”刘姥姥从丫环手中抱过孩子,狠狠地拍了两下,孩子突然“呵呵”似乎笑了两声。刘姥姥一惊,以为听错了,她又用力拍了一下,孩子果然又“呵呵”笑了两声。刘姥姥大惊把孩子丢在炕上,转身就向屋外逃。

唐李氏不解:“怎么了?”

“他……他不哭,反而在笑……”刘姥姥不知所措。

“胡说!”唐李氏道。

“真的,千真万确!”刘姥姥道。

“走,带我进去瞧瞧!”唐李氏站起来。

两人一起走进里屋,丫环胆颤心惊地把孩子抱过来,唐李氏望了孩子一眼,对着他的小屁股就是一巴掌。孩子大声“呵呵”地又笑了。四人都惊呆了。

躺在炕上筋疲力尽的唐王氏长叹一声:“唉!老天爷啊!我这是生了个什么怪东西?”

唐府书房。

靠窗的阳台旁,唐广德唐老爷正伏案挥毫,雪白的宣纸上,笔落处白底黑字龙飞凤舞,遒劲有力。

书房外,只见一个丫环上气不接下气跑过来,边跑边喊:“老……老爷,生了……老……爷生了……”

唐老爷仍在埋头书写,似无所闻。

“贺喜老爷,二奶……奶给您生了个胖小子!”丫环一脸的喜色。

“是吗?”唐老爷突然扔掉手中的狼毫,仰天长笑,“苍天有眼,终于不让我老唐家绝后呀!”

“是的,老爷!不过……这小少爷生下来挺怪,光会笑,不会哭。”丫环道。

唐老爷一愣,仰头疑惑地盯着丫环。

丫环:“真的。”

唐老爷:“打呀,照屁股上使劲打!”

丫环:“越打笑得越欢!”

唐老爷沉默了,只见他在书房里踱来踱起,自言自语:“咦!有这事?奇了……今年是什么年份?”

丫环:“禀老爷,今年好像是寅年,又属虎年。”

“哦!虎年,虎虎生威!有点意思了!”说着,他走到书案前,顺手拉过一张宣纸,提笔饱蘸浓墨,略作思索就在白宣纸上写下五个大字:唐寅,字伯虎。

丫环终于笑了:“好了,老爷!我这就去告诉大奶奶、二奶奶,少爷有名字了。”

“去吧!”


三 顽皮神童

盛夏。

江南姑苏古城吴县。

这一年的古城格外燥热,树上蝉声鸣唱。街上卖西瓜的推车吆喝着走过,卖冰糖葫芦的沿街叫喊,那悠长的叫卖声比唱歌儿还好听。微风送来阵阵油菜花香。

午后。

吴县唐府敞厅学馆。

戴着老花镜的孔老先生昏昏欲睡,在教孩子们读《论语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,明德。”

孩子们念:“大学之道,在明,明德。”

孔老先生已闭上了眼:“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……至善……”

孩子们念:“在亲民……”

坐在最前面的小唐寅,两眼惊奇地望着老先生,他怎么也闹不明白,何以老先生竟会念着念着就打起了瞌睡。他不眨眼地盯着老先生的头一点点往下垂,悄悄站起来走到老先生桌前,桌上摆着鼻烟壶和烟碟。

小唐寅悄悄用手指沾了一指头鼻烟,往鼻孔上一抹深深一吸。孩子们看着他,偷偷地笑。小唐寅忽然瞪起了眼睛,张大了嘴,忍不住打了一个大喷嘁。孔老先生一下子吓醒了,小唐寅也吓了一跳,两人惊愣对视着。孩子们开心地哄堂大笑。见小唐寅鼻涕眼泪往下淌,再看一眼动了地方的鼻烟,孔老先生明白了,他气呼呼地骂:“好小子!竟敢偷闻我的鼻烟儿,滚回去!”

小唐寅一边擦着鼻涕,一边屁颠屁颠地跑回座位。

孔老先生摘下老花镜站起来:“不像话!自己看书,我出去方便一下。”说着走出屋。

见老先生走远了,孩子们开心地乱哄哄地议论着。

小唐寅忽然站起身就往外跑,不一会儿工夫,他又跑回来了。只见他从怀里抽出一小包东西,直接往老先生的鼻烟里倒。孩子们围上来。

一小孩问:“啥东西?”

小唐寅:“自个闻闻。”

另一个小孩凑近闻:“哎呀!我的妈,好辣!”

还有一个孩子站在窗前轻喊:“快!老先生来了!”孩子们忙跑回自己的座位。

孔老先生进了屋,坐回椅子上,看了看下面。孩子们十分紧张地望着,小唐寅更为关注。孔老先生戴上老花镜,习惯性地伸手沾了一下鼻烟往鼻孔上一抹,深深地一嗅。“啊嘁!”一声,老先生笔涕眼泪一起流出来。

孩子们哄堂大笑。

孔老先生大怒:“这是什么东西,谁干的?”

一小孩笑道:“辣子粉,是唐寅倒的。”

孔老先生掏出手绢边擦边走出屋,愤愤地道:“不像话,太不像话了。”

屋里,孩子们拍桌子打板凳,大笑大叫。小唐寅更是笑得花枝招展,东倒西歪——啊哈哈哈……

唐府。

正客厅。

孔老先生正举着那鼻烟儿让唐李氏和唐王氏看:“您们两位瞧瞧!”

唐李氏一闻:“这是什么东西,好辣!”

孔老先生道:“这就是您们少爷的杰作,辣子粉!”

“这孩子真淘气,请老先生教训他便是!”唐王氏道。

孔老先生一脸的哭笑:“得啦!我教训他?他不教训我就算烧高香了……”

唐李氏道:“别别,咱们便去禀报唐老爷!”

“不必了,就请大奶奶、二奶奶另请高明吧!告辞!”孔老先生拱手而退,转身走了。

唐府书房。

唐广德老爷、大娘、二娘坐着商量。

大娘道:“教馆里的先生又走了。”

唐老爷:“为什么?”

大娘:“嗨!还不是被您那宝贝儿子给气走的。”

唐老爷:“第几个了?”

“第八个了,老爷!”二娘一脸地苦相,“哎呀——这叫什么个闹法儿,他也太能闹了。”

“唉!”唐老爷叹了一声息:“不是吗?这还不是你生的……”

吴县唐府敞厅学馆。

小唐寅小心翼翼端着盛满了墨汁的盒盖儿,走到门口,上了一张小凳子,一小孩轻轻地扶着门。小唐寅将墨盒盖儿搭在门框与门扇之间,然后将门掩着,慢慢地跳下凳子。望着自己的杰作,他一脸的坏笑。

趴在窗子上向外观望的另一个孩子看见新先生来了,便小声地喊:“先生来了!”十几个孩子们慌忙跑回座位,新奇而兴奋地等待看热闹。

新先生一身崭新的长袍马褂,只见他缓缓走过来。刚推开门,就被落下来的墨盒盖洒了一身墨汁儿。望着自己一身的墨汁点点,新先生狼狈不堪地站在那儿,不知所措……

里屋,孩子们在拍桌子打板凳,大笑大叫。

“无赖,真是一群小无赖!朽木不可教也!”新先生气急败坏,一跺脚转身走了。

唐府大门口。

唐广德老爷气地直擂胸脯,上气不接下气:“小……小兔崽子,前……前些日子,我是怎么对你说……说的……”

“再气走先生,就把我赶出大门外去大街要饭。”小唐寅老老实实回答。

唐老爷把小唐寅拉到大门外,使劲一推狠狠地道:“要饭去吧你!”

被推出大门的小唐寅,回过头有些惊讶地望着唐老爷。唐老爷一脸怒容,但显然是在等着小唐寅的认错求饶。可咱们的小唐却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,并无认错的意思。唐老爷眼泪都要滚下来了,大喝:“关门!”

被扔在街上的小唐寅看了看紧闭的大门,灰溜溜地转过身。不远处的大街上,人来人往,干什么的都有,好不热闹。小唐寅不知该做什么,无聊地坐在台阶上。

夜。

唐府大门外。

不知何时,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:小唐寅跪在地上,在他旁边围着许多行人,一丫环束手无策呆呆地立在那儿。

小唐寅:“救命啊!大爷、大妈,阿姨、姐姐,还有姑姑、婶婶们……行行好赏个包子吃吧!咱饿一天了……”

前方不远的黑暗处,一个江湖骗子正悄悄地窥视着他。

趁那小丫环去方便的一瞬间,骗子溜须过来拍着小唐寅的头:“小子,想不想吃肉包子?”

小唐寅抬头看了骗子一眼:“想!不过你是谁呀?”

“你大爷!”骗子道。

“我怎么不认识你?”小唐寅道奇问。

骗子:“没关系,咱们现在不就认识了吗?敢不敢跟我走?”

“走就走!谁怕谁呀!”小唐寅一骨碌爬起来,跟着那骗子走进了人群。

丫环方便回来,望台阶上一瞧,完了,我的妈——那小祖宗没了,这还了得!她赶紧跑回家报信。

春香院。

客房里,三个妓女围着骗子在调笑,而小唐寅正围着一桌子酒宴大口大口地啃着鸡屁股,满嘴流油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走过来搂着他的肩道:“来、来、来,小弟弟喝一口,姐亲你……”

恰在这个时候,门“嘣!”地一声被撞开了,唐广德唐老爷出现在大门口,一脸的怒容。

那女子闻声回头,大吃一惊。

小唐寅和骗子也都愣住了。

四 师从沈周


这个世界上,确实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,他们似乎不需要什么悬梁刺股、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、纵横古今。

咱们的唐兄就是一个这样的人,他从小就很聪明,读书悟性极高,且记心又很好,无论怎么样的古典名书,只要他看过一遍就能倒背如流一字不差,这就是本事——过目不忘的本事。从古止今,无论怎样的人只要拥有这种本领,就可称其为天才。

正因为拥有这项本事,唐兄便不再去认真去读书,整日只知道东游西逛,无所事事的瞎搞闹玩。是啊!七、八岁,正是小孩子调皮好动的年龄,这怎么能怪咱们的小唐,大家谁没有个顽皮捣蛋的童年呢?经过无数的史实证明,听话的不一定是好孩子,顽皮捣蛋的长大了未必没出息。

唐府。

晚。

唐家大院,小唐寅仍跪在地上。

唐广德唐老爷书房。

大娘、二娘危坐在屋里,唐老爷却来回地在她俩面前踱来踱去:“这孩子真够我受的了,如果再这么闹将下去,我怕我活不了几天了。”

大娘:“他又怎么了?”

唐老爷气道:“这……这小兔崽子……他跪在大街上要饭呢!这还不消算,他还、还进了春香院……喝花酒,你说气不气死人……”

二娘哭道:“一个小孩家家,那么小……就晓得去那种地方……他还是个人吗?我真没法活了……”

“够了!”唐老爷喝道。

“唉!这孩子也真够淘得了,虽然他打小就很聪明,可再这么胡闹下去,那怕是天才也得给毁了呀!”大娘一脸无奈地道,“老爷,您就不能找个厉害点的先生?”

“唉!别说了。”唐老爷叹了一声息:“我要能找,早就去找了,还穷在这里叹气……哦,不过听你这么一说,倒使我想起一个人来。”

“谁呀?是哪个有名的先生?”二娘急问。

“唉!”唐老爷叹息道,“他呀!那是什么先生,只是我的一个朋友,名叫沈周,字石田,是个落第秀才。不过,这人倒蛮有几分本事,文章写得不错,而且画得一手好画,特别擅长山水人物画……”

大娘很兴奋:“这不就行了,咱们马上请他过来呀!”

唐老爷为难道:“不过这人生性古怪,平常行踪漂浮不定,一般人很难找到他的,即使找到了,也不知他肯不肯教伯虎,如果肯教那可是咱们家伯虎的造化了……”

“您这不是等于没说嘛!”二娘怨道。

沉默。

数月后。

深秋。

江南姑苏古城吴县。

一个满面风尘的老儒生,在一个霞光满天的黄昏,敲响了唐府的大门。

门开。

唐府一名老仆人闪了出来:“请问先生,您找谁?”

“对不住老人家!请相烦您老进去禀报一声,就说江苏安化沈石田求见。”门外的老儒生文质宾宾地鞠贡作答。

“好的!请稍后!”老仆人说完走了。

不一会儿,就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由远而近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是沈老弟吗?久违了,何风把您给吹来了……”话音未落,唐广德老爷已满面笑容的出现在大门口。

沈周快步迎上去:“唐兄,近来安乎?沈某到此一游,顺便过来拜会一下,想煞小弟了。”

唐广德老爷一手拉起沈周:“好说!好说!屋里请!”

“请!”

俩人手拉着手,有说有笑,一起向屋里走去。

唐府。

晚宴。

宾朋满坐。

酒酣耳热之际,沈周向唐广德唐老爷要了纸笔,刷刷刷画起画来;只见他画笔一勾一勒像耍魔术一般,一盏茶工夫,一副优美自然的山水丹青画就出来了。接着,他又在画的左上角题上一句诗: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
众宾朋一看,禁不住一齐拍手称绝。那副画实在画得精彩,题得也很生动。顽皮的小唐寅见了,忍不住说道:“作画有啥了不起,我也会呀!”

“是吗?”沈周放下笔,笑呵呵走到唐伯虎身边,“小朋友,你也会作画?画一副让我瞧瞧!”

“小克斯!画就画,有啥难的,大家请看好了,眼睛千万莫打搅啊!”小唐寅边说边提起笔,闭眼模仿沈周作的画,也是一盏茶的工夫,就画出了沈周的盗版画,虽没有原创完美,但也像模像样。

沈周大惊,“小朋友,你叫什么名字?今年几岁了?”

“我叫唐寅,字伯虎,今年正好八岁。”

“小伯虎,想不想跟我学作画?”沈周又问。

唐伯虎一脸的不屑,“不想!我干嘛要学画?你画的山啊水呀即不能吃、又不能喝,也不能卖,不值钱!一点也不好玩。”

“是吗?”沈周一笑,“你看这样好不好,咱们打个赌,要是我的画值很多很多的钱,你就得拜我为师。”

一听到赌字,小伯虎很兴奋,“行,赌就赌!谁怕谁呀?要是你的画不值钱,你就得给我当马骑。”

“可以!”

沈周于是将方才的画摊开,转身对众人说道:“各位仁兄,不才这副劣作,不知有没有垂爱的呢?”

话音未落,宾朋当中马上有人掏出银子来抢购:

“我出五十两!”

另一人叫道:“我出六十两!”

“八十两!”

“别抢!那是我的,一百两!”

……

就这么叫开了,结果,有一客人禁不住拿出一百八十两银子砸在饭桌上,最终搞定卖买。

唐伯虎瞧得目瞪口呆,忍不住伸伸舌头:“哇塞!这也太夸张了吧!”

好在咱们这位唐兄还算是个有赌品的人,说话算数,愿赌服输。这会儿,只见他“咚”地一声跪在沈周面前:

“学生拜见师傅,求您老快快教我作画的本领吧!”

“教你作画?可以!”这回轮到沈周神气了,“但我还得考考你,资质太鲁钝者,孰不能教也!”

唐伯虎忍气吞声:“这么麻烦呀?那就请师傅出题,学生接招就是了。”

沈周面色一变,一脸严肃:“教上教!”

“先请而后教!”唐伯虎接道。

沈周:“后教而先请!”

唐伯虎:“先请而后教!”

沈周:“那我就不客气了,本夫子原籍安化,现为唐府首席客,仅凭一手好字画,遍游天下全不怕!”

唐伯虎:“这个简单!小顽童祖籍苏州,现是唐府宝贝儿,仅凭一颗求学心,他日榜名四海扬。”

沈周:“图画里,龙不吟虎不啸,小小顽童可笑可笑!”

唐伯虎:“棋盘里,车无轮,马无缰,叫声先生提防提防!”

好!好!好!众人拍手称绝。

沈周伸手拉起伯虎:“好,有志气!看来你我俩师生有缘,快起来吧!”

“谢,师傅!这回该轮到学生请教了。”唐伯虎笑道。

沈周满面笑容:“尽管开口吧!”

唐伯虎眼珠子一转,笑问:“请教师傅,世上什么鱼不能吃?”

沈周呵呵一笑:“当然是画中鱼吃不得!”

“还有呢?”唐伯虎又问。

“这……”沈周一时没反应过来。

唐伯虎嘻嘻一笑:“师傅,这世上有许多事,不能全都想到画里去呀!像‘伯鱼’——孔子的儿子,就吃不得,还有‘蠢鱼’、‘木鱼’等等……”

“好小子,存心让你师傅出丑!”沈周也禁不住笑了。

哈哈哈!

众人在笑闹中,见证了沈周师徒结交画缘的经过。

不过,还有另一说法,说唐伯虎的画师另有其人,此人乃是,当时著名的画家周东村周老先生。但,这也只是一种传说!


五 学有所成


说来也怪,自从咱们的唐兄拜了沈周为师之后,就像换了个人似的,真个成了“师徒如父子”。

沈周这老先生也很特别,他并不把学生死死拴在学馆里,有时带唐伯虎游山玩水,讲述大自然的风景之壮丽,有时带唐伯虎逛大街,指着牌匾讲书家掌故,甚至串古玩店,也能给唐伯虎讲出一大堆奇闻趣事。

平日里,唐伯虎除了临画、学画以外,他也勤读诗书。

沈老先生见唐伯虎平常很用功,自然也颇为欣慰。

两年时间过去了,咱们的唐兄学有所成,他开始毛躁起来,忍不住向师傅表明思乡之情。

沈老先生略作思索:“好吧!既然你想家,不如回去一趟;稍后,让您师娘做几个小菜,为师替你饯行!”

唐伯虎赶忙跪下:“多谢师傅!”

师徒二人信步走进一间竹屋,二人坐定,边喝茶边聊天。这小竹屋往外看去,风景怡人,山涧有流水,树上有小鸟,远处青山如黛,蓝天白云朵朵。

酒足饭饱之后,沈老先生沉声道:“伯虎,你原本聪慧,又跟我学了两年画,现在可以出师了,待会你从大门走吧!”

唐伯虎归心似箭,听师傅这么一说,喜出望外,磕头就拜:“学生拜别恩师!”说完站起身,正待开门,不料一头撞在大门上,门没打开。他又转身去推另一扇门,还是打不开。这样,他连推了三扇门,都没打开。

“师傅,您这三扇门,怎么都拴着呢?”

沈老先生一笑:“好徒儿,你仔细再瞧瞧,我那拴着门呀?”

唐伯虎用手一摸,再定睛一看,不觉满面通红,赶紧回头“扑通”一声又跪在地上:“师傅,学生不走了,决定向您老,再学三年!”

你道为何?原来,那几扇大门全是沈周画出来的,由于画得太逼真,简直令人真假难辨。唐伯虎因此打心里敬佩沈周,从中也觉悟出自己太肤浅,竟然真假难分,哪算学得师傅的什么真传呢?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师傅的绝学弄到手,否则永不返家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,咱们聪明的唐兄终于学有所成,顺利出师。他不仅继承了沈老先生作画的传统一脉,而且另辟蹊跷大有学于蓝而青出一蓝之势。

有时,旁人也禁不住问起其中原由,他总是笑呵呵地回答“没什么!我和恩师比,只不过多看了几本书而已。”话是谦虚一点,不过,确实是因为他富有文学修养,书看得多,见识广了,气魄自然大起来,当然就画得比沈老先生出色。这也证明艺术都有相通的地方,能够融会贯通,反映到绘画上来,内容自然也丰富,境界也在无形中就提升了。

从这以后,唐伯虎的画誉开始名满江南。每天登门求画的人,多如过江之鲫,连他家丢出去的垃圾,都有人抢着搜寻画稿。喜事连连,就在咱们唐兄十六岁那年,他又高中了秀才。众人见唐兄实在太出色了,就将其和吴中三友祝枝山、文征明、徐祯卿合称江南四大才子。

面对众人的夸耀,他几乎忘乎所以,整日游山玩水,不思归家。

一天,咱们的唐兄走到一户大户人家,这户人家虽然颇为壮观但门联却因被风吹雨淋,早已褪了色,有点不伦不类。唐伯虎心想,自己何不帮此户人家题上二联,也算成人之美。想到这里,只见他提起笔一挥而就,那副门联是:

今年正是晦气

全无财源进门

恰好此时,户主出来了,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。只见那人瞧了门联一眼,很不高兴:“小兄弟字迹不错,不过对联的涵义好像不太吉利!”

唐伯虎瞟了那人一眼:“是吗?这位仁兄是否太心急了一点,瞧!这是一副三对子的对联。横批——今年正是。左联——晦气全无,右联——财源进门。大吉大利,何来不祥之说?”

那人一惊:“小兄弟好聪慧,我错怪你了,祝允明在这里向你赔礼了!请教尊姓大名?”

唐伯虎微微一拱:“小弟姓唐,单名寅,字伯虎。仁兄可是吴中三友的祝枝山祝兄?”

“在下正是!” 祝枝山也微微一拱道,“原来阁下是苏州唐老弟,久仰久仰!”

江南四大才子的俩大才子,原来就是这样结识的,很富有戏剧性哦!

咱们的唐兄还有一个稽好,就是喜欢化装成乞丐的模样,四处走动。这也许是天性,小时候他就这样干过,而且出演的很成功,比香港著名影星周某某还出色。

这一天,他兴趣又来了。于是,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穿破破烂烂衣衫的小乞丐,混在人群之中。

正好有个员外盖了栋豪宅,刚要举行上梁仪式。因为这个员外是个守财奴,平常极为吝啬,对于穷人不假辞色,所以上梁这天,来了一群叫化子,他们存心来报复,故意敲着竹板子唱:

李员外梁高,

梁高好吊头。

李员外门底,

门底好抬丧。

李员外听到了,气得直跳脚,吆喝家丁把那些乞丐轰走。唐伯虎在人群中看得明白,他跳将出来,朗声唱道:

千年抬一个,

万年抬一双。

寿比南山翁,

福如东海王!

李员外正苦恼,听了自然转怒为喜,赶紧吩咐管家:“快,快!给我重重有赏!”

乞丐们一个个捧着白花花的银子,再寻唐兄时,茫茫人海,那有他的踪影。真所谓是:众人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他在灯火阑珊处。


六 风流才子


作为艺术家的唐兄,画画时经常要落款,题些字啊盖个章什么的,以平衡画面。于是,他自己篆刻了一枚私印章:“风流才子唐伯虎”。

这消息,不知怎么让祝枝山、文征明、徐祯卿等人知道了,大伙儿颇不服气。咱们号称江南四大才子,你老弟凭什么公然以“风流”自居,实在有辱我们三个人的名声,不成,不成,你若拿不出什么有力的凭证,对不起兄弟!我们可就要没收这枚私章,不准你动用。

唐兄知道后,赶忙道歉:“各位大哥,行行好,饶了我吧!咱们都是在文艺界舞文弄墨、玩弄风月混的,自家兄弟,自称“风流”,有何不可?求各位开恩,开开后门,行不?”

“不行,门都没有!对了,你老弟实在不服,听说高家庄有位年轻美艳的寡妇,但是贞烈得很,咱们许多同道中人都铩羽而归,无法一亲芳泽,假如你老弟有本事赢得美人的青眯,咱们可以再商量,算你过关。”徐祯卿慢条斯文地阴笑着说。

祯卿兄说得有理,就看唐老弟你能否通过这一项考核,如果顺利通过才准你号称“风流才子”。不过,时间不能太长哦,七天为限!”文征明那份固执不通的脾气又犯了。

唐伯虎苦着一张脸:“各位大哥,我招谁惹谁了我!这是他妈戏剧上的路子,怎么落在咱头上,我又不是登徒子,难道七天之内搞不定,就要来个霸王硬上弓不成?”

祝枝山幸灾乐祸笑道:“唐老弟,这就要看你的啦!‘风流’二字可不是那么好称的!顺便告诉你一个秘密,这美人家可养有一条恶狗,你要小心咯!”

“果然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,没了!”唐伯虎喃喃自语地说。

“怎么意思?”众人一脸狐疑。

“没了,就是没戏唱呀!”唐伯虎双手一摊,大伙都笑了。不过笑声中有点戏谑的味道,唐伯虎铁定过不了这一关的。

隔天一早,唐伯虎就到高家庄去观察地形,顺便打探一下祝枝山他们所言是否属实。结果没错,那位寡妇果然生得不凡,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,身材玲珑有致,秀发乌黑,肤色塞雪,黑白相间更显其冷艳若霜,不易亲近。

第一天,第二天……一连到到第五天,都苦无机会下手。到了第六天,竟下起倾盆大雨,唐伯虎见机不可失,就冒雨前来,在寡妇门外敲门。寡妇见他淋得跟落汤鸡似的,便动了怜悯之心,就答应让他进屋避雨。唐伯虎进了门,就拱手一拜:“小生这厢有礼,在此谢过娘子!可否行个方便,借个小地方宽衣?”那寡妇见他生得一脸斯文相又知书达礼,便引他到里间房。唐伯虎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,又向寡妇要了一瓢水洗脸,一面说:“天色已晚,可否借住一宿?”

“借住一宿?你能不能说明白一点?”寡妇不解。

“嫂子,简单地说,就是借住你隔壁的厢房,凑合着睡一夜啦!”

“哦!看你这个人说话文诌诌的,怪累人的!”寡妇想了想,“好吧!看在落雨天人不留客天留客的份上,你就留下吧!不过,明天一大早你就得走人。你是个读书人,应该明白一个道理:寡妇门前事非多!你不怕人家说闲话,我可怕。”

一夜无语。

到了隔天一大早,唐伯虎便邀了一大帮孤朋寡友,到那寡妇家。

不料那寡妇一见唐伯虎,便破口大骂:“昨晚,你说要进屋,我让你进了;要宽衣也让你宽了;你说要瓢(水喝)‘嫖’,我二话不说也给你了;你竟然还不满足,要睡一晚,我瞧在落雨天的份上答应你,让你睡!没想到,你这没良心的,居然一大早就溜了,连个招呼都不打,真是个负心汉……”

众人听了,笑得东倒西歪。那寡妇还一头雾水,莫名其秒呢。唐兄这回算是勉强过关,“风流才子”之名不迳而走。


七 传家佛经


唐兄自幼就才华出众,十六岁考中秀才,当时苏州知府曹鸣歧就曾说:“唐寅乃龙门燃尾之鱼,不久即将高飞!”果然两年后,弘治十一年,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,十八岁的唐伯虎参加了这一年的考试。考试前,他聚集了平生关系最铁的三个哥们一起吃饭。在这次酒宴上,估计唐兄是喝多了,他成竹在胸地放出狂言:今科解元舍我唐寅,更有何人?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,但他的三个好朋友却没有丝毫异议,因为他们知道,眼前的这位仁兄有说这话的资格。

参加唐伯虎这次酒宴的这三位朋友,分别就是大名鼎鼎的祝枝山、文征明、徐祯卿,他们四人被世人合称“江南四大才子”,也有人称他们为“吴中四友”。

事实证明,咱们这位仁兄确实没有吹牛,在这次的乡试中,唐伯虎一举拿下第一名,成为应天府的解元。可能是唐兄的文章作得实在太好,当时的主考官梁储还特意把卷子留下,给了另一个人看。但他想不到,自己的这一举动将给后来发生的事情,布下了重重疑团。

看卷子的那个人便是程敏政,这位仁兄和唐伯虎一样很有才华,小时候也是个神童,后来做了前朝宰相李贤的女婿,平步青云,他看过卷子后也十分欣赏,并在心里牢牢地记下了唐寅这个名字。这就是,文人那种惜惜相敬的天性。

不久之后,也就在第二年,他们将在京城相聚。因为第二年,唐伯虎即将面对的主考官便是程敏政本人。

且说,唐伯虎到了适婚年龄,奉父母之命娶了何氏为妻。二老心想,这小子是个不安份的人,生性浮躁,理当找个务实的对象,这样才好牵制他。何氏就是一个不二的合适人选,很合老人的心意。

果然,新婚之初,咱们的唐兄确实有所收敛。但作为一个艺术家,生性狂放不犟的他,是很难被现实生活绊住的。不久之后,他的老毛病就犯了,又开始和他那一杆子难兄难弟鬼混起来。

一天,他携约好友祝枝山出外游玩。

祝枝山有意嘲笑新婚不久的唐伯虎,故意说道:“唐老弟,俗话说人生三大乐事:无非是他乡遇故知、洞房花烛夜、金榜题名时啊!您老弟三获二,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?”

“允明兄!你少在我面前叽叽歪歪挖苦我!既然你老兄知道人生三大乐事,那么,想必你也清楚人生三大惨事是什么?”

“这……这……我怎么没听说过?”祝枝山没料到他有此一招,一时没反应过来。

“告诉你也无仿!”唐伯虎一笑,“听好了老兄,人生三大惨事就是:他乡遇故知——却偏偏是个讨债的;洞房花烛夜——却凑巧不单;金榜题名时——却是别人的,不是自己!”

“哈!亏你想得出来,不过,倒是有点道理!”祝枝山话锋一转,略带暖昧地说,“唐兄,莫非——?”

“唉!老兄可曾听说过传家佛经?”

“传家宝倒是略有所闻,不过……这传家什么经的没听说过。”

“传家佛经,就是世世念经呀!我家那位正是一部家传佛经!”

“哈、哈、哈!难怪你老兄离家出走,这可真难为你了。”

“这还不打紧,她居然逼我开班授徒。”

“此话怎讲?”祝枝山一脸迷惑。

“她说,我整天涂啊画呀,又不能当饭吃,不如学孔子开个私人补习班。”

“哦!咱们的孔老夫子开过补习班?”

“有啊!据说连收费都有明文规定:三十而立,意思就是你交三十,站着听课;四十不惑,交四十的就讲解到没有迷惑;五十知天命,如果你交五十就可以知道明天考试的命题。”

“唐兄,我看你这位媳妇儿虽然爱财,却是取之有道!”

“唉!”唐伯虎叹了一声气,“我唐某人堂堂一个解元,如何能做出如此没品味之事?画家也要有画‘格’啊!”

“算了,唐兄!不提那丧气话了!”祝枝山劝说道,“前面正好有个算命的,咱们过去求一卦如何?”

“也好,走吧!”


八 良友忠劝


祝枝山本名允明,因为右手大拇指上多长出一小枝节,故自号枝山。他比唐寅年长十一岁,早已是“举人”。在接识唐伯虎时,发现其秉性聪明多才,再加之二人志趣相投,逐成了忘年之交。

祝枝山是个十分特别的人,虽然他自己淡泊功名,却真心希望自己的好朋友唐伯虎能金榜题名,干出一番大事业。可如今,他见到唐伯虎整日只知游手好闲,不务正业,甚是担心。

这天,天气十分酷热,祝枝山摇着一把折扇到唐府来串门,大老远就在门外大喊大叫:“唐兄,大热天窝在家中有何贵干?何不出去走走,散散心?”

唐伯虎呆在书房里不啃声,你道为何?原来咱们的唐兄在临摹宋代李希古的一副山水画,虽然玩心很重,但其用起功来却也是全神贯注的。

“哦!你老弟虽临的是李圣人的画,但却能兼容范宽,李唐,马远诸家之长处,很好,不错!”祝枝山站在一旁看了一会,忍不住赞道。

“祝兄过奖了!”唐伯虎扬起头来很是得意,微微一笑,“祝兄是否有诗兴,昨日小弟偶得一首诗,请赐教!”

“好说,念来听听!”

唐伯虎大笔一挥,边写边念:

“晚风吹梦书茫然,

日影亭亭碧树园;

客有叩门都不应

自支高枕听新蝉。”

“好诗!好是好!不过,唐老弟你这首诗说的是劝人及时行乐,颇适合为兄的年纪,但是倘若你老弟年纪轻轻,也有这种想法……”祝枝山顿了顿口气,摇了摇头,接着说,“未免有点灰黯,甚是可惜!”

“此话怎讲?”

“是这样,你和我不同,你老弟天纵英才,若不求取功名,岂不浪费了大好才能,着实可惜!”

“祝兄,你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!明知我的偶像是陶渊明,宁不为五斗米折腰,你却劝我去求功名……难道,祝兄你没听说过:‘邦有道则仕,邦无道则隐’这道理吗?”

“说得好,我倒想听听你老弟对这句话的理解!”

“中国几千年来,读书人都被这句紧箍咒给掐死了;其实这句话很自私,只知保护自己,独善其身,算不上什么英雄豪杰;依我看应该是:‘邦有道则隐,邦无道则仕’才对!国家太平盛世,反正不缺我一个人锦上添花,如果国家有难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这个时候是个人才就得给我站出来,力挽狂谰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,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为!”

“精僻!简直太精僻了!直说到我的心坎去了!老弟,为兄可没看错你!”祝枝山鼓掌称绝,“老弟啊!你可知当今世上,奸臣、宦官当道,忠良不保……虽说眼下国家还算昌盛,但也只是黄昏之前的一灿烂——回光返照!你老弟如今是否应该站出来尽一份士大夫的义务,而不是整日游手好闲,沉迷于酒色,只图个人的安逸?”

“这——哈哈!祝兄你未免太抬举我了,我哪有这般能耐,邦无道则仕是件很痛苦的事,就算是大宋的苏东坡,也只能在宦海里浮浮沉沉,我算老几?”

“不,老弟!你比他多了一点聪慧和机智,为兄相信只要你踏入仕途,一定能有一番作为的!”

“哦!祝兄这么一说倒令小弟有点心动,不瞒你说,我那务实的娘子也多次劝说我去求取功名,免得终身成为一个无用的画匠,只能替他人画画扇子,写写对联过日子,一辈子没出息。”

“这就是啦!这可怨不得弟妹,女儿家有哪个不巴望自己丈夫金榜题名、衣锦返乡的呢!”

“听祝兄这么说,胜读十年书,小弟恐怕又要改拜苏老先生为偶像了。”

“这没错,苏东坡一生纵然宦海沉浮,毕竟是活在当下,克尽文人最大的职责,总算没有白活一场。”

“唉,想不到祝兄口才这么好,我算服了你了,今天冲着苏老先生及您的面子,我发誓今生若不弄个一官半职,还真没法子见人了。”

于是,二人击掌为盟,唐伯虎答应从此发愤苦读,不再流连酒肆青楼之中。

唐伯虎虽然生性放荡、贪玩,但是他聪明好学,也有恒心与毅力,加之他为人真诚守信誉,说话算话。祝枝山就因为看清这一点,才过来劝说他的。唐伯虎真的开始闭门苦读起来,一心只为功名,就这样日继夜续,时光匆匆过去了。转眼之间,京试的日子眼看就快到了。


九 科举制度


弘治十二年,也就是公元1499年,唐兄赴京赶考,当时的他已经名动天下,所有的人都认为,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。唐伯虎自己也毫不掩饰他的得意,小小的状元郎算个鸟,他将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——连中三元!

他已经中了解元,以他的聪明和才学,会元和状元绝不是遥不可及的。

在此,我想给各位介绍一下大明帝国的科举制度,这也是帝国的一个特色。科举制度并非来自明朝,却在明代发扬光大,说来真是有趣,唐宋时虽有科举制,但录取名额十分有限,一科往往只录取几十个人。明朝自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起开科举,实行扩招,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,纷纷以读书为业,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。

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,第一级是院试,考试者统称为童生,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,七八十岁的白发童生也是有的,考试范围是州县,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,就是我们大家现在都熟悉的“秀才”。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,考试成绩有六等,只有在这个考试中,考高分的人才能得到秀才这个光荣的称号;而考到一、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。现在,你已经是秀才了,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,大小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。你有某些特权,比如可以负除一人的徭役,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等等,但你还不是官,还差得太远呢!想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,可为了当官,同志仍须努力!

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,朋友你可千万又别误会,这个所谓的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,而是省一级的统考。请注意,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,三年才有一次机会,一般是在八月份,由省出题,而且有名额限制。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,就叫举人(像咱们的祝枝山老兄就是这一级别的)。这举人可不得了,是有资格做官的,之所以说是有资格,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上官,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生毕业是不包分配的。那举人怎么样才能当官呢?很简单,某个地方当官的死了,你就有机会了。所以,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时,看见某些人在门外探头探脑面露喜色,不用猜这些人要不是和这家子有仇,那一般来说就都是举人了。

现在大家应该知道,为什么当年范进同志考中举人之后会发疯了吧!换作你或者是我,也同样可能会疯的。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,就称之为解元,这就是三元其中的第一元。好了,你已经是举人了,终于走出了省城,现在可以向京城出发吧!为了当官,向前冲吧兄弟!

如今,你已经是举人,那么请你打好包袱收拾行李,准备好笔墨纸砚,明年二月份你将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——会试。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,也就是说你的对手一个个是高手,都不是省油的灯,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省的精英们。朝廷将在你们这些精英中间挑选三百人(可能有变动),但要注意,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说的进士,他们只是“贡生”,要想当进士,你还得过一关。会试考试中拿下第一名的叫会元,这是三元其中的第二元。

通过会试的精英们,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,在这场考试中,考生们将面对的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。考试方式简单多了,那就是皇帝提问,考生回答,内容主要是策问。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能也不敢抬头的,他们只能跪在地上伏首战战兢兢地答完问题,然后退出去等待自己命运的抉策。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现场表现,划分档次,共有三甲,一甲只有三个人,叫进士及第,分别是状元(像陈世美)、榜眼(像王锡爵会试第一,殿试第二)、探花(如小李飞刀李寻欢)等,这些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;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;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。而状元就是三元其中的第三元,也是最高级别的一元。如果到了这里,你还榜上有名,那么恭喜你兄弟,你将会被派任官职。

不过,你不要期望过高,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,经过这么多苦难,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,但不管怎么说,总算是当上官了。

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任的方法,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,对他们而言,状元就是他们的最终目标。虽说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,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得,状元也是人,凭什么不是我?事实也如此,状元虽说很难得,三年才有一个,产量很低,毕竟还是有的,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,而是另一种称号,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,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传说,为万人敬仰!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,具体来说就是身兼解元、会员、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,这才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,必须保证全省第一,然后在会试中拿下全国第一,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。这就要求考生不光是学问好,还得长得帅,反应机灵,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。

像三国里的庞统,大顺皇帝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,虽然他们的才华都很出众,但他们长得矮不溜湫的,人不像人、鬼不像鬼,是不行的!所以要想得到这一称号,是要有一定的运气,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,简直是要喷火。

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人,这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,此人非常厉害,他在咱们的中国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。

十 考场与八股


介绍了科举考试,咱们还得了解一下科举考场和考试内容形式。

首先,说说考试场所吧!当时的考场,可不像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,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。明朝考试的考场叫贡院,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,可以称之为牢房。贡院里有上万的序间,都是单间,大家可以试估一下录取率;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,别忙,我来说明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,这种单间叫做号房:长五尺,宽四尺,高八尺。大家体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,这几乎就是一个小笼子。考生在进去考试前是要搜身的,只能带笔墨纸砚和灯具进去,每人发给三支蜡烛;进去后,号门马上关闭上锁,考生就在里面答题,晚上也在里面休息,但由于房间太小,考生只能倦缩着身子睡,真是要多难就有多难。

然而,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之下,在那盏孤灯下,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,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,用坚强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,实在值得我们的尊敬。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,都应该获得我们的鲜花和掌声,不仅是那些成功者,也包括那些失败的人。

说到科举考试,咱们还得顺便提一提八股文,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。因为,当时的考题主要就是以八股文为形式。

八股文可以说是来源于秦汉,却在明朝得到更加完善,这是大明老朱家为当时读书人考官设置的最后一道关卡。这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,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,在某种程度上,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。

事情原来是这样,当时考生们的考试科目共分三场:第一场考经义,也就是四书五经;第二场考实用文,像写作;第三场考时务策论,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,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;其中,最主要的还是经义,这是取士的关键。那时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,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,对他们而言,只要背熟四书五经即可,因为当时的考题只能在这里面出,不可能再有别的内容,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,一般不超过五百字,不像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,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。这么看来,当年的考试似乎要简单一些,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当年的考试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的发挥,八股文分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出题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、收结几个部分,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,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,必须用排比对偶句,共有八股,所以叫八股文。

这种写法十分古板,你想多写一个字都不行,真是害人非浅,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,只为了凑足字数,达到对偶的效果,文字表面上看十分工整,可细看内容废话连篇。痛苦的不仅是考生,还有出题的老师,四书五经拢共就那么多字,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,而考过的题目一般是不能再用的。于是,老师们奇计百出,把四书五经上下断割掐头起尾,拿来考人,这种狗屁不通、张冠李戴的词句,连老师都搞不懂啥意思,何况学生呢?

按理说,八股文说到底只是一种形式,就算再古板,也应该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。可明朝统治者明文规定:考生所有文章不能有自己的观点,必须仿照古圣人的思想去作文章。这个圣人是谁?——朱熹。这位仁兄曾经给四书五经写过注,也就是标注自己的观点。然而,这些理解被当时的统治者看上,要求所有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的思维来作文章。这可就害苦了大明学子们,谁知道那家伙当年是怎么想的,只能慢慢去摸索、去把握,实在搞不懂就只能交白卷……

无数考生午夜轮回,脑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躯。久而久之,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圣人的父母及祖先,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。问题是骂完了还得考,不考就没得官做,这就是实际问题。

在固定的思维,固定的模式下,大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,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,如此困难的环境中,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的文章。在下曾经有机会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,文辞优美,立意深刻。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那么多限制下写出来的,实在令我不得不佩服。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,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,并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,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。

八股考试的弊端很多,选出来的多是书呆子,但其还是有一定用处的。比如,大清著名作家吴敬梓在他的《儒林外史》中曾有过这样描写:“八股文要作的好,随你写什么东西,要诗就诗,要赋就赋,都是一鞭一条痕,一掴一掌血”。可见,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。

不过,八股文总得来说还是弊多利少,禁锢人们的思维,害人不浅,其影响深远,直至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。


十一 赴京途中

江南。

古城南京。

南京是六朝古都,十分繁华。

话说,唐伯虎赴京赶考时,初到南京,就觉得古都的奢华气氛,令人眼花缭乱。顿时,唐兄那种文人书生气大发,当下就挥笔写下了一篇,流芳千古的佳作《六朝金粉赋》,这诗赋里有一句诗词,特别经典:

“一笑倾城再倾国,

胡然而帝胡然天。”

从这句诗词来看,可见唐伯虎平日为人虽然诙谐风趣,但实则内心却藏有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
在南京逗留数日,逛遍了古都名胜古迹,品光了古都名酒,咱们的唐兄带着满足的心情准备离开。就在这一天,唐伯虎遇见了一个同乡,一个叫都元敬的年轻举人,因为付不起盘缠进京,被围困在客栈里,每天靠卖字混口饭吃。唐兄见此人可怜,也有几分才华,便邀他同行。没想到自己的好心,却没有好报,竟因此而惹祸上身,差点丢了自个的身家性命。

在进京的途中,唐伯虎还遇见了另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,这个人叫徐经。

徐经,江阴人,民族英雄岳飞的同乡,也是咱们唐兄的同科举人,他在赶考途中与唐伯虎偶遇。此时,咱们的唐兄已经是偶像级的人物,徐经对他十分的仰慕和崇拜,当即表示愿意报销唐伯虎等人的所有路上费用,只求能够与偶像同行。

这个要求不高,且白吃白住谁不干?当下,唐兄爽快答应了他的要求。

徐经这个人并不出名,他虽不是才子,却是财子,身上有的是大把大把的票子。才财不分家,三个才财子就这么同行同住,一路上饮酒赋诗,有说有笑,好不逍遥快活。


十二 京城会考


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,他们总算到了京城。进京之后,这三位仁兄虽同吃同住在一个客店里,但都开始各自的忙碌,从他们进京到开考之间的这段时间,是一个空白,而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扑朔迷离。

咱们的唐兄注定到哪里都是位明星级的人物,他在万众瞩目之下进了考场,然后面带着轻松的微笑离开。和他一样,同样充满信心离开考场的,还有一个人,这个人就是徐经。

从考完的那一刻起,咱们的唐兄就开始为自己最后的殿试作准备,因为考卷中有一道题目让他相信,除了他之外,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做得出来,自己考上进士已是板上钉钉的事,只不过是名次前后不同罢了。

可不久之后,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就很快传了出来,唐寅落榜了!这怎么可能呢?还没等咱们的唐兄从惊讶中反应过来,一群手持镣铐的差役就来到了他的面前,把他当作犯人押进了大狱。金榜题名的梦还没做醒,却突然被一闷棍打醒,转眼间就成了阶下囚,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,这是怎么一回事。

唐伯虎所不知道的是,这次倒霉的并不光光只是他一个人,他的同期狱友还有徐经和程敏政程大人,他们的入狱罪名是合谋作弊。咱们的唐兄的人生悲剧就是从这时开始的,而罪魁祸首的就是考卷中那道他自以为除了他自己,天下再无人能够做得出来的考题。在这一年的考试中,天才考官程老先生出了一道让人十分费解的题目,据说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能找到正确的解法,还有很多人只好交了白卷,只有两份卷子写出了完美正确的答案。主考官程老先生当即表示,他将在这两个考生中选出今科的会元,而这两份卷子的作者,一个是唐寅,另一个便是徐经。其实,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,答出来说明你有本事,答不出来算你蠢,谁也说不了什么,可事情偏偏坏就坏在咱们唐兄的那张嘴上。

原来,事情是这样,就在那天考完试之后,咱们的这位仁兄去参加朋友一个什么宴会,估计是喝多了,被众人捧了几句,爱发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上了。当时大家正在猜测这一届考生中,谁能够夺得今年的今科会元。不料,咱们的唐兄嘴一瞥,意气风发地说了一句,令他悔青肠子的话:

“各位仁兄请不要争了,今科会元舍了我唐寅,还有他人乎?”

好了,唐寅兄,你的好运到此为止,也该到头了。在会的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话,很多人当时没在意,但有更多的却把它记在心里。这是一句让唐伯虎追悔终身的话,因为它出现在错误的时间,错误的地点。首先,这里不是在吴县,说话的对象也不是他的铁哥们祝枝山、文征明和徐祯卿等,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;更为重要的是,当唐伯虎说出这句话时,此次考试的成绩单还没有公布出来(发榜)。

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,当年的考生们对考试名次是十分关注的,由于那时进士录取率太低,即使你是个才华横溢,名满天下的才子,也万万不敢说自己能够考上,更何况是第一名?你唐伯虎就算再有才学,也自信过头了吧!所以当酒宴上的唐伯虎还在眉飞色舞的时候,无数沉默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:这人的自信,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。告黑状从来都是读书人的专利,很快就有人将这一情况向朝廷反映,这个人正是唐伯虎的同伴好友都元敬!

原来,中国官场文化,向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会试前后,举人们都会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朝中大臣,希望能获得指点或推荐,万一高中之后,将来也好有个照应什么的,这就是当时所存在的潜规则——约定门生。当时,唐伯虎和徐经也分别去拜访了他们的恩师,但他们都忘了把都元敬也叫去。

家境贫寒的都元敬被冷落在客店里,心中越想越不是个滋味,便决定私下去拜访,当时主考官程敏政的死对头给事中华昶,顺便将这一情况向华昶反应。听到这一情况,政治嗅觉敏锐的华昶心中暗喜,他早就想扳倒程敏政等一伙了,不料当今圣上钦点今科主考官,却是程敏政,令他气结。如今机会来了,他岂能放过,若不趁机踹他一脚更待何时。


十三 那一踹的风情


当晚,华昶连夜修了奏章,弹劾程敏政。与华昶同派的诸侍郎等,见机不可失,也跟着凑合热闹,在一边扇风点火,他们彼此唱和,再加上唐伯虎这么一闹,搞得满城风雨、人人皆知。

主考官们得到情况,立刻报告给内阁总理李东阳李大人。李大人到底经验丰富,当时就估计到事情的严重性,连夜向皇上请示。皇上龙颜大怒,当即下旨核查,事实果然如此,唐寅确实是今科会元独一无二的最佳人选。因为唐伯虎的文章写得精彩绝伦,妙笔生辉,而选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程大人。事情严重了,本来总理大人还想拉唐兄一把,让唐寅和徐经回家明年再考,把事情压下来,可华昶那一踹实在太狠毒了,人证物证据在,没办法替其开脱,只好公事公办,把这三位仁兄一股脑儿铐起来再说。

唐、徐二人成了当时,两大派系斗争的牺牲品。

经过审理,案件内部判决如下:礼部右侍郎程敏政,合谋作弊查无实据,但其仆人确实卖考题给徐经,失察行为成立,经判决:勒令退休。

江阴举人徐经,购买考题查实,作弊行为成立,判决:贬为小吏,不得为官。

江南才子唐寅,……?酒后狂言乱语,疯癫行为成立,结论:贬为小吏,不得为官。

当然了,这些只是内部调查结论,除了处罚结果外,具体情况并未向社会公开。还有一个人,给事中华昶:胡乱告状,所言不实,结论;贬官。

最令人气愤不平的是,都元敬成了这场阴谋的最大赢家!

对了,差点漏了,说到华昶就得说说另外一个人,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秋香姐。不过无所谓,历史上是否有没有这位美女呢?这个不好说,想想唐兄风流多彩的一生,像那位年轻美艳的寡妇他都想上,更何况一个漂亮的小丫环;再者还有唐兄自己的诗为证:

我画蓝江水悠悠,

爱晚亭上枫叶愁;

秋月溶溶照佛寺。

香烟袅袅绕经楼。

不过,此事还得从那位胡乱告状的给事中华昶说起。由于,当年他平白无故乱诬告人们心中的偶像,后来就有唐兄的某个粉丝(崇拜者),根据民间传说写了一出广为留传的戏,此戏俗名《三笑》,又称《唐伯虎点秋香》,可能是这位仁兄太多管闲事,作者为了调侃他,便以他为原型创作了华太师这个经典角色,不但硬塞给他几个傻儿子,还安排唐兄拐走了他府上最漂亮的丫环,这也算替自己的偶像报了仇。


十四 事实真相


事实大概是这样,徐经,买了考题,程敏政的仆人卖了考题,程敏政负领导责任,而本着黑锅人人有份的原则,唐伯虎算是连坐。这是一起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,案情十分复杂,各种史料都有记载,众说纷纭,真假难分,但只要我们以客观的态度仔细分析案件细节,抽丝剥茧逐渐深入,就会发现这起案件——比想象中更为复杂。

事实上,这起所谓的科场舞弊案历经几百年,不但没弄明白,反而越搞越糊涂,成了不折不扣的悬案。此案到底悬在哪里,我来演示一下:目前我们要找的答案共有三个:一,徐经是否买了考题作弊;二,唐寅是否参与了作弊;三,程敏政是否知情。

要找到答案,我们必须回到案件的起点,此案起因就是那道难倒天下才子的考题。遗憾的是,我也没有看到过那道考题,不过这并不重要,像我这样连三字经都背不出来的人,即使事先知道,估计也是要交白卷的。但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关键的一点,这是一道超级难题,普天之下没有几个人做的出来,这就够了。

那么徐经和唐寅能做出来吗?只要考量一下这二位仁兄的实力,就能够得出以下结论:唐寅是比较可能做出来的,因为唐兄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才子,自小就聪明且学习成绩优秀,是公认的优等生,就好比当今拿到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高中生,要进北大清华不过是时间问题。而徐经则是比较有可能做不出来的,他是个财子但不是才子,虽一字之差,却相隔千里,尽管他也考中了举人(这个是否也是他作弊弄来的?),但在全国范围内,只不过是个无名小卒,要想指望他脑筋开窍,智商突然爆发,那是不现实的。所以,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:徐经确实买了考题。

第二个问题,相信很多人认为不是个问题,以唐寅的实力,还需要作弊?其实,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,但经过仔细分析后就发现,具体情况并非那么简单。一年前,南京主考官梁储把唐寅的卷子交给了程敏政,之所以前面专门提到这件事情,是因为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却极有可能蕴含着一种当时社会特殊的含义——潜规则。

而这种潜规则有一个特定的称谓——约定门生,这门生制我在上面也曾提到过,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交易,所以考官和考生轻易不敢冒这个险,只有当真正众望所归的天才出现时,这笔交易才有可能成交。介绍完背景,我们再回来看看关键问题:唐寅和程敏政之间到底存不存在这种关系,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,但是其中却仍有几分珠丝马迹可循:首先,程敏政已经在那两份卷子里选定了会元,而咱们的唐兄则在外面发话,说自己非今科会元莫属,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当时所有考生的卷子都是密封的!即使是程敏政本人,都不知道自己选的会元到底是谁。

所以,这个疑问最终只能说明两个问题:一,唐寅做出了那道难题,并认为除了他自己以外,别人是做不出的,因而口出狂言,不幸命中;二,程敏政事先透露考题给唐寅,因此唐兄很自信的告诉他人,今科会元非自己莫属?这也是一道二选一的题目,大家自己选吧!不要问我,题目虽是我出,但我也没有标准答案。

第三个问题嘛!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,我来回答好了,程老先生肯定不知情。

不管有多复杂,这件案子总归结了案,案中的俩个倒霉蛋和一个幸运儿就此各奔东西。倒霉的是程敏政和唐伯虎,一个好好的考官朝廷堂堂三品大员,被逼拿了养老金退休回家,另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,那怕就是闭着一只眼也能考中进士的人,落得个不得为官的处分。而那个幸运儿就是徐经,这位仁兄虽然也背了个处分,却实在是个幸运的人,要知道当时考试作弊被抓,轻则充军重则人头落地,不像现在,最严重的也就是成绩作废,回家待考。

事情到了这里也该结束了,程大人被这个黑锅砸得七窍冒烟,回家不久就去世了。唐伯虎兄一声叹息之后,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心灰意冷。而徐经功亏一溃,对科举也恨之入骨,回家开始焚烧四书五经,还告之后人,所谓: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!”是他妈的一句狗屁话,还不如学点有用的东西好。他的警世名言家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,百年之后,他的子孙中出了一个不爱读书却喜欢旅游的游客,别号徐霞客。

经过一番折腾,大明帝国少了两个官僚,却多了一个浪子才子和一个地理学家,这倒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。


十五 离家出走


这场文坛风云最终还是平息了,可已经倒霉到家的唐伯虎不会想到,他的厄运才刚刚开始,更大的麻烦还在他未来的路上等待着自己。

且说,唐伯虎的好友祝枝山,在家中获得他的哥们唐寅锒铛入狱,生死未卜的消息之后,甚是担心和自责。心想,好好的一个人,若没有自己的纵恿唐伯虎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。于是,他决定去京城探望老友一眼,好歹也算尽尽朋友的情谊。

正当他收拾好行李,带足钞票准备出门时,唐伯虎回来了,两人一见面,不胜唏嘘。只见唐兄仰天长叹:“天哪!祝兄,功名仕途把我给害惨了!如今,叫我如何去面对家中的妻儿老小,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们!”

祝枝山见一向风流潇洒,桀傲不训的唐伯虎,一年不见,竟落得如此狼狈不堪,心中甚是内疚:“唐兄,俗话说得好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!好人岂可无运时!好在这事总算了结了,回来就好!回来就好!”

唐伯虎还能说什么,只得重新振作精神。回到家之后,他本想过点平静的日子。可令唐兄万万没料到的是,当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,才发现一切都变了,变得令他陌生。

他那年迈的父母双亲,在自己蹲狱的那段时间,先后病逝(估计是忧郁而终);原先笑脸相迎的父老乡亲已经换了面孔,除了藐视外还是藐视;他的书童不再崇敬他了,下人对他也是不理不睬;他的老婆非但不体谅他,有时还时常恶语相向。更让他痛苦的是,就连在家门口看门的那只旺财看见他来了,也是汪汪对着他大叫,追着他屁股便咬……呵呵!(这个嘛!好像有点过了)。不过,这并非玩笑,以上描述出自唐伯虎给他朋友的书信,里面每一个字都是残酷的事实。

在残酷的事实面前,唐伯虎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失望,他不再相信圣贤之言,也不再寒窗苦读,他已经失去做官的资格,读书还有什么意义!从千尺高台落下来,遭尽世人无数的歧视和侮辱。从此,他没有梦想,也没有追求,他的整个人生只需要一样东西,那就是——醉生梦死的快乐。

再说那位何氏,原本是宦官人家出生的千金小姐,当初她嫁给唐寅时,图得就是唐兄的才华,还不是巴望他有朝一日能考取一个功名,好当一品诰夫人!谁知咱们的唐兄人争命不争,不但未取得功名,还落了个阶下囚,终身不得为官,令她觉得容颜扫地;如今,她又见唐兄如此执迷不悟,最终按耐不住,一气之下烧掉了唐伯虎的全部笔墨纸砚。见何氏这么势利,骄横无礼,唐伯虎一怒之下愤然离家出走,眼不见心不烦,一走了之。

俗话说的好,贫贱夫妻百日衰:一方面,何氏无法体谅唐伯虎在京城服狱期间自己所受的折磨;另一方面,现实的生活也迫使二人情感的分裂、扩大;做为一个艺术家的妻子,有时候她也无法理解,落魄失意的丈夫在创作的天地中所得到抚慰,她这么一胡搅,确实伤透了丈夫的心。不过,作为一个平凡的女人,这不能怨她,他们两人之间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搭配。

从此,唐寅开始了自己的浪子生涯,他在全国各地的著名妓院、寺庙四处流窜。由于,他的文采出众,迷倒了很多风尘女子,包括道姑,甚至有许多女人主动来找他,还愿意倒贴,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绩。

所谓浪子才子的称号,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名扬千古。毕竟风流倜傥,纵意花丛是许多人的梦想,但他们不知道,在唐兄那纵情笑容的背后,竟隐藏着一个才子无尽的酸楚与无奈。


十六 才子韵事


咱们的唐兄除了绘画称绝之外,文学造亦也相当高,他的画作上,常出现绝妙的诗句。例如,他的《题海裳美人》:

褪尽东风满面妆,

可怜蝶粉与蜂狂;

如今意思和谁说?

一片春心付海裳。

又如:他的《踏春图》

野店桃花万树低,

春光多在画桥西;

行人自得寻芳兴,

马背成诗路欲迷。

等等,都颇有情调,与画作相得益彰,意境幽远。

据说,当时日本文艺界有一位叫彦九郎的先生,此人十分仰慕大明帝国的画风,特地到中国来考察。到了江南时便被吴派的丹青妙笔给吸引了,尤其与诙谐风趣的唐伯虎更是一见如故,相谈甚欢。后来他重返日本时,唐兄还写了一首七律,赠送给他留作纪念:

萍踪两度到中华,

归国凭将涉历夸;

剑佩丁年朝帝袭,

星晨午夜拂仙槎。

骊歌送别三年客,

鲸海遄征万里家。

此行倘有重来便,

烦折琅杆一朵花。

落款是:正德七年壬申仲夏望日故苏唐寅书。

彦九郎后来将这条幅带回日本,留传后代,至今还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中,成为了记录中日人民友谊的墨宝。

据说有一回,唐伯虎与祝枝山二人,在春香院里喝花酒寻乐,诸妓围坐,笑谈间,有人提议:“听说唐公子文采出众,今日不妨以咱们姊妹为题,解元公能否及时吟一首诗来?”

唐伯虎正待推辞,祝枝山见机不可失,抢白道:“要唐公子吟诗有何难?但若吟得好,这桌酒席就算尔等的如何?”

“祝大爷为人爽快,倒是快人快语!”一妓女笑道,“但要诗句中必须嵌入一到十的顺序才行,要是吟得好,莫说酒席全免,晚上我等姊妹全凭两位挑……”

“好说!唐老弟这下全看你的了。”

唐伯虎见推脱不得,略一思索,便吟出声来:

“一姐不如二姐娇,

三寸金莲四寸腰;

买得五六七盒粉,

扮得八九十份俏。”

唐伯虎随口一吟,大伙听了忍不住叫好。祝枝山于是随手搂住,一位名叫徐素的妙龄少女,不料,那绝色歌妓徐素却不依道:

“大公子口念三字经,所学何事?”

祝枝山没料到,风尘女子中也有一、两个有文化修养的,顿时被徐素取笑,一时尴尬在那里,不知所措。唐伯虎马上过来替他解围,回敬一句:

“小姑娘身怀百家姓,所托非人!”

小歌妓徐素一听,当场满脸绯红做声不得。

在风月场所中流连多了,唐兄偶尔也会讲一些青楼女子的笑话。这不,这天江南四大才子聚会酒楼,酒酣耳热之际,徐祯卿开口了,这位仁兄不开口则已,一开口惊人:“素闻风流倜傥的唐兄,长期沉迷于青楼,一定有不少青楼女子的奇闻趣事,今日不妨说一个给大伙开心开心,你道如何?”

酒醉了的唐伯虎,老毛病又犯了,只见他摇摇晃晃站起来:“这有何难,诸位听好了,如果在下说得不好,这顿酒饭钱算我唐某人的。从前有两名歌妓,一个牙齿乌黑,另一个雪白,尔等猜怎的?”

“怎的?”

“那牙齿白的,逢人问她姓什么?她小嘴一咧道:“小女人子姓秦!”来人又问她芳龄几何?她答:“十七!”再问她才艺?她答:“会弹琴!”

“糟了,那黑齿的又咋说?”文征明问。

唐伯虎一笑:“诸位仁兄想不到吧!那黑的逢人问她姓时,她答:“小的姓吴!”芳龄呢?她捂嘴一笑:“十五!”再问她会什么?她回答的更绝:“会敲花鼓!”

众人一听到这里,哄堂大笑,把嘴里的酒饭都喷出来了。

还有一回,唐、祝两位仁兄四海云游。一日,他们走到了一个叫桃花坞的小地方,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,虽然此处环境优美,如世外桃源,可二人却已饿得头昏眼花。

正当此时,他们忽然见到不远处的小河边,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村姑在河里清洗萝卜。唐兄咽着口水,走上前一拜:“姑娘请了,小生这厢有礼了,在下二人出来云游一天,未曾备午膳,可否行行善,赏两个萝卜充饥……”

姑娘回过头来:“二位何方人氏?”

不等唐伯虎开口,祝枝山抢答:“不瞒姑娘,他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,唐寅!”

“你呢?你又是何人?”那村姑瞟他一眼又问。

“我?”祝枝山略作思索便答,“在下嘛!一个无名小卒,不说也罢!”

“哦!既然是唐公子,小女子羡慕已久,在这里想请教解元公几个问题,不知……?”

“但说无妨!”

那村姑微微一笑:“请问唐公子,什么最深?什么最浅,什么最贵?什么又最贱?”

唐伯虎不假思索,便道:“大海最深,溪水最浅,人参最贵,萝卜最贱!”

没想到那姑娘一听,马上脸色一变,冷冰冰地道:“既然萝卜最贱,那么就请两位公子去吃人参吧!这贱萝卜,还是留给咱们穷苦百姓自个吃得了!”

一向自负的唐伯虎,顿时羞愧满面,赶忙道谦:“姑娘见凉!刚才小生只是和姑娘开个玩笑,其实我不说姑娘也知道,君子的度量最深,小人的眼光最浅,姑娘你大人大量,请不要和小生计较!”

那村姑被逗乐了,忍不住“扑哧”一笑。

唐伯虎趁胜追击:“一个人在家最贵,出门在外时最贱的,所以,即使眼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萝卜,小生也会把它当作救命宝,请姑娘赏赐,救命之恩,来日再报。

那村姑听完,终于笑眯眯地点了点头,慷慨地送给他们一蓝萝卜。


十七 艺坛趣闻


唐伯虎素以诙谐闻名,很喜欢开玩笑,连出家人都不放过。有一次,吴县有一位和尚以犯奸人不遂罪被责罚,唐兄见了便吟一首小诗:

精光顶上紫光顶,

有情人受无情棒;

出家反仿在家人,

小尚连累大头尚。

逗完了大和尚,他又去逗小尼姑。这不,明朝有一座“观音庙”,年代久远,宫院宽广,女尼众多。尤其是因为院中供有送子观音菩萨,缺少子嗣的人,常常来此祭拜,用红线拴娃娃,有女尼当时给娃娃命名,如果来年真生了儿子,即与女尼结为亲戚,来往不绝,因此观音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。这天,江南四大才子同游到此,院中师太向四才子求赐诗联,文兄当场应充,写了一联:

钟声鼓声佛声,声声自在;

山色水色物色,色色皆空。

这一副对子,确实对仗工整,而且含意深远,信徒莫不交头接耳,赞美有佳。

轮到咱们的唐兄了,只见他握着大笔想起了外界对观音庙女尼的流言,爱开玩笑的毛病又犯了。他脸上带着调皮的笑意,环视众女尼之后,振笔疾书:

一笔直通

两扇敞开

众女尼一看,怒向胆边生,纷纷认为唐伯虎轻率无礼,有辱佛门。只见她们入内取出扫把棍,要撵走这个放浪之徒,一些善男信女则掩面偷笑,他的一干文友也纷纷指责,他的不是。

好个唐伯虎,收起笑脸,二话不说,提笔在刚才写好的那副对联上又加上几个字:

一笔直通西天路,

两扇敞开大千门!

寓意完全改变了,成了一副具有佛家哲理的好对联,比之文兄那副对子意义更深远更具有哲理性,在旁观看的众人无不拍手称绝,连那些女尼们也改怒为喜,立马请他们入内,好吃好喝款待,把他们视为上宾。

唐伯虎虽然不再热衷功名,然而他那文人本色和古道热肠,使得他难免去帮助周遭的人排忧解难。有一年,苏州发大水闹水灾,民不聊生。凑巧,祝枝山来访,一见面便说起这事,还连连叹气:

“可惜我没有侠盗的身手,要不然就来个劫富济贫。”

“祝兄何出此?”

“你看那扬州盐运使衙门,日进斗金,而黎民百姓却饥寒交迫,这是什么世界?”

“哦!祝兄这么说,小弟倒有一计,如此这般……也算是为百姓做件好事!”

“要得!我就知道你小子鬼点子多,就这么办吧!

二人于是乔装改扮成化缘的道士,来到了扬州盐运使衙门前。衙役一见来了两个臭道士,就要驱赶他们。但是,天下正好有两种人最喜欢算命:一种是穷人,另一种就是当官的;前者想发家致富,后者想升官发财。王运使一听说有道高人来访,赶紧把他们请进大厅,笑道:“二位道长不辞千里前来拜会本官,下官自是荣幸,不知有何见教,请指点迷津?”

“我二人乃是四方云游的道士,本不想惊动日理万机的大人您,不过,刚才凑巧看到此府衙瑞气遍布,想必是住了极富贵之人,我等二人感到好奇,就一路走过来了瞧瞧!没想到今日一见,果然不同凡响!”祝枝山向来骗术高明,他那得道高人的摸样,装得还真让人瞧不出破绽,马屁功夫也是一流的。

王运使被他这么一吹棒,当下自鸣得意地说:“本官玉带金袍,好比春天为岁首。”

唐伯虎一旁顺口接道:“仙家锦心绣口,犹如寒梅占花魁。”

王运使听了暗自心惊,便顺手一指院子里的花道:“道长要咏花,何不以院中之花为题。”

“玉骨冰肌体态柔!”

王运使有意刁难:“你咏的是‘百合’,但我指的是‘红梅’!”

“唇涂胭脂上高楼!”

“错!我说的是红梅边的‘紫薇’。”

“休看枝弱花儿瘦!”

“且慢,我指的是紫薇下的‘桂花’。”

“香送春风绿九州!”

接二连三出了几道题,都难不倒他们,王运使终于服了,便笑呵呵开口:“二为道长乃是高人,明人不说暗话,有何事尽管吩咐,下官尽力而为之。”

唐伯虎双手抱拳一楫道:“久闻明公轻财尚义,乐善好施,今姑苏妙观因遭石雨摧残,年久失修,大殿佛像金身难保,我佛慈悲,让我二人得以与明公结缘,倘能随缘捐助,重修寒观,再塑金身,必然功德无量,菩萨若知,必然显灵保佑大人高升。”

祝枝山见王运使心动,再浇一把火:“明公若肯捐助千金,他日修观落成,敝观必为明公举行布道大典,以表扬明公之恩德。”

两人一唱一合演双簧,说得王运使心花怒放,姓什么都不知道,当即就签了一张三千两的银票,捐给他们做为重修妙观的费用。唐、祝二人取了银票,马上提出来三千两纹银,全用来赈济苏州灾民。

再说事隔不久,王运使特地去了一趟苏州妙观,不料观里依旧破不堪,空空如也,那有什么高人道士?只有妙观门前立了块大石碑,石碑上刻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:

扬州盐运使,施银三千两;

想修妙观庙,后改救灾粮;

千万人得救,百姓仰恩光;

菩萨若有灵,应把金口张;

众生得普救,观破又何妨;

唐祝撰碑文,王公永流芳。

王运使原有一肚子的火,见了碑文,知道木已成舟,且人家又把他的功德歌颂一番,不好再发作,只得作罢算了。


十八 沈九娘

江南。

姑苏古城。

夜凉如水,黑绢一样的夜空只有点点星光,若隐若现地锭放着光晕。然而,烟雨阁内却灯火通明,灿如白昼,户外的清明空灵与那儿的纸醉金迷,形成强烈的对比。

阁里年轻的姑娘,个个娇媚如花,抹胭脂,擦香粉,换上最艳丽动人的服饰,果真莺莺燕燕,风光无限。

话说,离家出走,浪迹天涯的唐伯虎,如今一人独居客栈,更加显得孤寂冷清。他涂了几笔丹青,觉得意兴阑珊,今天似乎显得缺少创作的灵感。蓦地,他想起烟雨阁的九娘来。

沈九娘是烟雨阁的当家红牌歌妓,人称“九仙子”,可见她的清丽脱俗。她不同于一般风尘女子,柔媚中带有侠气,也不是唯利是图的女人。有时候,心地最善良的女性反而是青楼女子,因为她们一生埋在黑暗中,谁也不像她们那样向望光明,由于她们受尽一切辛酸,致使她们内心满溢着同情和悲悯。所以,最容易成为他人的“红粉知己”。

于是,咱们的唐兄喝了几蛊闷酒之后,信步到了烟雨阁。

“哎呀!,这不是咱们的解元公么?快请进来!”见钱眼开的老鸨,一见顾客上门,立刻眉开眼笑地迎上前招呼。一面使眼色,要丫环去找九娘来。

稍后,沈九娘半抱琵琶半遮面走进来,见着已有七分醉意的唐伯虎,便说道“解元公子,您先请坐,待奴家给您泡杯茶醒醒酒。”

唐伯虎挥了挥衣袖,嗔道:“从此不问人间事,醒有何用?”

“解元公……”九娘无语,心道,唉!这样一个才华出众、秉性天真的人,如此潦倒,怎不叫人心痛?换做她是何氏,绝不会勉强他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,毕竟钟鼎山林,各有天性,不可强求;把一个好端端天生的艺术家,放在尔虞我诈的朝廷,就好比把一颗夜明珠摆放在市井之中,如何能发挥它的亮度呢?

壁上有一副半身美女图,唐伯虎见状,随口吟道:

“天姿袅娜十分娇,

可惜风流半截腰;

却恨画工无见识,

动人情处不曾描。”

“解元公不但画艺高明,就连诗词也张口就来!”九娘不由赞道。

“要画嘛,就此封笔不作,要诗嘛,向酒壶中去求。”

“难道公子就甘心潦倒一生?枉称江南第一才子,简直和酒徒、浪子没什么不同。”

请将不如激将,唐伯虎一听,回过神来,觉得话里有话,错愕地望九娘:“难道你也看不起我?”

九娘知道适可而止,她正色道:“俗话说:‘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!’解元公既是君子,又怎会常戚戚?功名虽无望,志气尚在,仕途虽狭隘,但文艺天地何其广阔!公子为何要画地为牢,自限自个的空间呢?”

“说得好!姑娘确实是女中丈夫,在下失敬,失敬!”

九娘的秀发流泻在肩后,呈现出淡雅的秋香色,唐伯虎望着她温柔的眼眸,才知天地间尚有知音在,瞬间觉得暖和多了。他站在她身边好一会,那云鬓的芳香阵阵袭来,令他有点恍然。

她终于忍不住抬头看他,注意到他长出胡渣的下巴,疲累充血的眼睛,以及闪动其中的某种神色,她突然没来由的心中一懔。传说中的唐解元,风流倜傥、谈笑风生,然而眼前的他,却是如此失意潦倒。不觉激起她母性的本能,想要怃平那个失意人深刻的忧郁。

九娘是烟雨阁的红牌歌妓,追求她的公子王孙多如过江之鲫。然而,她对唐伯虎却情有独钟,只不过碍于他有妻室,不敢作非分之想。再说,这近半年来,唐伯虎成天往烟雨阁里跑,素来正经八百的文征明看不惯,曾多次劝阻好友,勿沉沦在红尘之中,但唐伯虎就是不听,文征明气得拂袖而去,二人有好长时间不曾来往了。九娘见唐伯虎为了自己与好友斗气,心中甚是不安,也曾劝他道:“你为了我,与文大哥决裂,九娘我日日于心难安。俗话说:友直,友谅,友多闻。他的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朋友,你可不能全怪他,有机会找他聊聊,我希望你哥俩和好!”

“你说他是为我好?为我好就不得不轻视我的朋友,尤其是你!何况像你这样出污泥而不染的侠女?再说,我唐寅也不是那种见色忘友之人?他这么做未免太侮辱我的人格了。”

“唉!你错了,我九娘身为风尘中人,本就是残花败柳,文大哥说的没错,这就是实话,岂能怨他?贵贱只是世俗人的一般看法,又有谁能像你那样不同凡响啊!”说完,九娘没忘记给唐伯虎一个媚眼,算是一份甜蜜的回报。

“说真格的!”唐伯虎将她搂在怀里,“我早就想替你赎身了,无奈——我囊中羞涩,再说,要你过那种粗茶淡饭的日子,是否太委屈你了。”

九娘闻之,不免惊喜,当下回答:“关于赎身之事,奴家多年来已有一些积蓄,可以摆脱姥姥的纠缠。至于你说的乡间生活,只要两人之间有真情可守,何处不是菜根香呢?”

“太好了,九娘你真的太好了,不愧是我唐寅的红尘知己……”唐伯虎感动地抱起九娘,走向她的闺房。


十九 八美图


唐伯虎终于迎娶了九娘为妻,并在乡下租了间房子,日子虽然过得清苦,然而,闲时涂抹丹青,与妻子吟诗作对、抚琴弹唱,好不遐意!

且说,文征明为好友常去青楼找名妓的事,已有一段时间没与唐兄交往了。碰巧,我们前文曾提到的那个小人都元敬,当他听到文、唐二人不和的消息后,特地带礼物去文府拜访。没想到,文征明这位仁兄是耿直不阿的君子,他早知道都元敬是个卑鄙的小人,便不给这种小人好脸色:“都大人莫非走错地方?我文府向来不欢迎卖友求荣之客。”

都元敬自讨没趣,碰了一鼻子灰讪讪离去。

这事被唐伯虎知道,乃叹道:“唉!文征明真君子也!”

九娘见机不可失,赶忙劝道:“君子之交不可失,相公还不赶紧向文大哥道歉,以释前嫌。”

唐伯虎当即修书一封,意思乃是:我唐寅自负诗词书画高文兄一畴,但气度容量不及兄长您啊!今后,我唐伯虎一定向文兄您学习为人处世之道!

第二天,文征明看完书信,激动万分,立马赶过来拜会唐伯虎。两人一见面,同时“咚”地一声跪了下来,并紧紧拥抱在一起痛哭失声。雨过天晴,两人的友谊和好如初,就如战国时期的廉颇与蔺相如。九娘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时刻,也感动地泪流满面,再也没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事了。

唐伯虎因为与文征明和好,心情自然愉快,又提起了画笔,练了半天的字画。下午,终于倦极而眠,可嘴里还叽叽咕咕地念着:“无一字无来处,无一笔无来处。”一面还恍恍惚惚地伸手指,在九娘身上作画。

九娘见他闭着眼,还在画画,不免好笑,便叫醒唐伯虎:“相公,你有你的体,我有我的体;人各有体,你何不写在你自个身上?你这样在我身上画呀涂呀,弄得我怪不舒服的……”

“等等,娘子方才说,人各有体?哈哈!这话太妙了,我之前所临摹的画,不计其数,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,原来是得有自己的体,也就是说,无论书写或者作画都要有自己的风格才对,我明白了!”唐伯虎因此顿悟了画画的诀巧,终成了一代宗师。

一日,久违的祝枝山前来拜会好友,见唐伯虎正在挥笔作画,只见画上那山仿佛飘在虚无飘渺之间,意境幽远,颇似唐伯虎此时的心情。祝枝山忍不住赞道:“唐老弟,近来你的画又更见进境,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,比起你师傅沈老先生来说,简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!不过,你的仕女画,就差了点。”

原来祝枝山是蓄意而来的,他想要一副仕女图,就来算计他的好友唐伯虎,俗话说,请将不如激将,唐兄马上中计,语气讪讪地道:“怎么啦?我的仕女画又如何了?”

“没什么,作仕女画有何难?如果唐老弟你能在一年内,作出苏州城八大美女的图画来,我就服你,否则……”

“不服,咱们就打赌!”

“赌就赌,谁怕谁呀?三百两如何?”

“嘿!三百两?你这铁公鸡舍得拔毛?”

“这个你先别管,还不知道鹿死谁手?你以为苏州八大美女就那么好找吗?有本事你能找到五、六个就算奇迹了,我看你还是把银子准备好再说!”

唐伯虎经不起祝枝山左一句奇迹,右一句不可能的狗屁话,当下夸下海口,要在十个月内完成八美图。不过送走祝枝山之后,仔细一想,才知道又上了祝老哥的当。八美女要以谁为蓝本?自己又如何去寻找?正当唐伯虎无计可施时,九娘给他出了个馊主意:“相公,依奴之见要画好八美图倒也不难,每逢初一、十五,总有许多妙龄姑娘去寺庙里去烧香拜佛,你不如和寺庙主持打个招乎,到时化装成道士去敲钟,不就可以找到了吗?”

“妙,果然是妙计,娘子真聪慧,唐某在此谢过了!”

从此,唐伯虎努力作画。转眼间,八个月就过去了,唐伯虎完成了七副画,还差一副。可时间也所剩无几,偏偏这副画一时找不到蓝本,唐兄越想越急,越急就越画不出来。

这天清早,他望着九娘正在对镜梳妆,突然灵感一动,便对九娘说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”

“相公何出此言?”

“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。娘子,您这不就是现成的画中美人吗?再画一副,我不就凑足八美图了。”

“呸,什么馊主意,竟然打到奴家身上来了。不过,好是好,若是画自家人,那个祝老头八成又有理由说词,得想一个法子让他瞧不出破绽才行。”

“那怎么办?”

“有了,你前面几副画得都是正面,但我这副不如就画背面,你看如何?”

“哦!画背面?这倒新颖,我试试看!”

唐伯虎果然画了一副九娘的背面图,只见画中女子婷婷玉立,再衬着飘逸的秀发,更引人无尽的遐思,比之前面的七副美女图,这副显得更加韵味十足。据说,这副画曾让苏州的一个秀才害了相思病,整日茶不思饭不想,就想见一面画中倾国倾城的佳人,弄得差一点一命呜呼!后来,还是九娘亲自出面,这才解开那人的心病,可见这副图是何等的生动妩媚。

唐伯虎的八美图,终于圆满完工,这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功,由于,在此事上出了不少汗马功劳,九娘因此也在青史上留下芳名。


二十 宁王野心


一百一十九年前,也就是公元一千三百八十年(1380)。宁王朱权遇到了前来拜会他的燕王朱棣,由于一时大意,这位所有皇子最为勇猛善战的仁兄上了他哥哥的当,被绑票到了北京,帮着打靖难天下。

为了让宁王卖命,朱棣曾许诺,一旦成功取得天下,就来个中分,大家一人一半。当然,这只是燕王一时的权谋,收买人心嘛!其实,这位仁兄是个有名的忽悠专家,专门从事忽悠工作。事后,果然这位仁兄很自然地把这事给忘了。

宁王朱权也是个明白人,打下天下之后,他就知道中分天下的诺言纯属虚构,现在的朱棣早已今非昔比,已不是当年那个造反派的头头,而是当今的圣上,君临天下大权在握。自己此时要是再不知天高地厚的话,中分的那可不是天下而极有可能是他的脑袋。于是,他很务时地向燕王请求:今生不想握兵权,也不想去北方(北方即北京,也就是燕王造反时的根据地,去了会招人猜忌)。只是想去风景宜人的杭州,过几天舒心的日子。

燕王不许。

宁王没计较,他希望能去武昌,那里也不错。

但燕王还是不许,且略带歉意地对他说,对不起兄弟!除了这两个地方,其它全国各地由你挑吧!

还挑,再挑就没命了!最后,宁王实在没法了,只好苦笑着对燕王道,那四哥,您看着办吧!

燕王终于笑了,去江西吧你!

于是,宁王被封到了南昌,这是朱棣精心为他挑选准备的礼物。而被强行发配的朱权的心情,可想而知。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宰了一刀,他绝对不会心服的。

不过,对于当时的宁王,他没有反抗,也没有非议,只是收拾东西乖乖地离京城而去。宁王不是没有脾气,只是他十分清楚,发脾气或是抗议没有任何作用,因为他没有谈条件的实力。但他的愤怒是无法平息的,这种情绪就如同一颗毒芽,在他的心中不断的生长,并遗传给了他的子子孙孙。仇恨的种子代代相传,终于在经过一百一十九年后开始开花结果,而将使其开花结果的那个人,就是现在的宁王朱宸濠。

朱宸濠同志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,作为宁王的后代子孙,他继承了先祖的仇恨和好勇斗狠的血性,同时他也看透了当今圣上不是一个安心做皇帝的人,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量,他决定采取行动,去完成先祖未竟的伟业——造反。

从宁王朱宸濠的行动来看,他始遵循着这样一条人生格言:谋反大业,人才为本。根据史料分析,这位仁兄虽有野心,但智商并不太高,很多事情都解决不了,为了弥补自己的弱点,他挂出高薪招聘的牌子,在社会上广泛招摹人才。

因此上门的不少,可是经过面试,朱宸濠发现混吃混喝的居多,有才能的很少。只有那么一两个,还算勉强凑合,其中一个叫刘养正,另一个叫李士实。但这两个人并不能让朱宸濠满意,他十分纳闷,人才都跑到哪里去了?其实,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,我来回答算了:都跑去考试去了。

朱宸濠同志生不逢时啊!要知道,人才这种稀缺资源,只有在乱世才会四处觅食(混饭吃),如今太平盛事,谁肯提着脑袋跟你去造反?还不如好好读书,混个功名,这才是正道。

再看看他手下那两个家伙,一个刘养正,举人出身,进士都考不上,仗着读几本破兵书就敢说自己熟读兵书,运筹帷幄,除了能忽悠还会啥?还有那个李士实,在朝廷实在混不下去了,回家到宁王这里吃闲饭,据说除了点头举手表决外,就没有干过什么事情。就是这么两个活宝,居然被他当作卧龙、凤雏养着,也算别有眼光。

其实,朱宸濠知道自己缺人才,但他也没有办法。正当他因此犯愁的时候,有人告诉他,江南吴县有个著名的才子,倘若他肯出马助你,大业必成。朱宸濠大喜,马上亲自派人去请。


二十一 装疯出逃

出来吧,唐兄!

且说二十年前,唐伯虎赴京赶考,不但没考上功名,反而落了个家破人亡、妻离子散的悲惨境地,从千尺高台落下来,遭尽世人无数的歧视和侮辱。在残酷的事实面前,唐伯虎开始对人生的失望;他不再相信圣贤之言,也不再寒窗苦读,他已经失去做官的资格,读书还有什么意义!。唐兄开始堕落,他没有梦想,没有追求,他的整个人生只需要一样东西,那就是——醉生梦死的快乐!

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,朱宸濠同志来到了他的身边,向他伸出了“友谊”的手——一双将他推向万丈悬崖的魔手。

接到宁王的邀请,唐伯虎曾一度感到犹豫彷惶。当时,沈九娘刚产后不久,身体虚弱需要照顾。然而,为了唐伯虎的前途,九娘还是鼓励唐伯虎前往宁王府。

到了宁王府,朱宸濠同志对他的礼遇相当高——宁王府第一谋士(出谋划策的,相当于军师级别),这多少让唐兄感到一点欣慰。还行,当不了官当个师爷也不错,毕竟学有所用。就在咱们的唐兄,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一个好伯乐时。不久之后,唐兄就发现一个问题,这个老板朱宸濠同志好像不太地道,他总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接触,而且家里囤积了很多粮草、兵器,还经常看墙上的全国地图叹气,紧握拳头满面狰狞作义愤之状。

不好,这位仁兄怕是要造反吧!

逛妓院虽然名声不太好,也就是玩玩,但要造反,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。有饭吃、有妓院逛的唐伯虎,没有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樟同志那样的革命觉悟和革命需要,他不过就是想混碗饭吃而已。

问题是,你想走,就能走吗?看到了那么多机密,知道了那么多秘密,想走没那么容易,不把脑袋留下来,能让你走?面对着生命的威胁,咱们的唐兄再一次激发他智慧的火花,他决定学习前辈的经验——装疯。

只有装疯,才能使朱宸濠相信,他什么都没看见,什么都不知道,即使看见知道说出来的,也没有人信。试问世上,有谁相信一个疯子的鬼话?这步棋确实高呀!不过,朱宸濠同志并不是那么好骗的。唐伯虎到底是才子,装疯也装得很有风格,与众不同!比之古时候吃狗屎的越王勾践厉害得多,因为他想出了一个绝招——裸奔。真是舍得下本钱啊!不佩服都不行。

这不,唐兄抛去传统观念,坚持一脱到底一丝不挂,他光着身子在大街上四处走动,看见大姑娘就迎上去傻笑,还经常高呼口号:“我是宁王的贵客!”。经他这样一搞,正个南昌城都不得安宁,许多人纷纷出来瞧热闹,连那些待字闺中的黄花大小姐也不例外,谁不想亲眼目睹江南四大才子的风采,更何况是现场直播脱衣秀。

朱宸濠同志的面子算是丢光了,他气急败坏,连忙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送回苏州,别在这里给我丢人现眼。

唐伯虎因此,又逃过了一劫。


二十二 诗成桃花歌


终于,虎口脱险的唐伯虎松了一口气,但在庆祝劫后余生的同时,咱们的唐兄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已经彻底绝望,他此后的生活可以用两字来形容——归隐。

唐伯虎回到乡下小屋,与九娘久别重逢,祝、文、徐等一干好友前来道贺。老谋深算、政治嗅觉敏感的祝枝山,不免提醒唐伯虎,宁王这人生性多疑,他可能还会派人来视察,不如暂时远走高飞,一方面可以避祸,另一方面可以增广阅历。

沈九娘一听,也觉得祝枝山说的有理,便也劝道:“相公,我看祝老哥说的没错,咱们是该避避风头,等风声过了再说。”

“说得也是,只是苦了娘子,这段时日娘子身子刚见起色,又要……”

“俗话说得好: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!只要相公安好,奴家那怕就是粉身粹骨,也在所不辞……”

“好!说得好!难得弟妹如此通情达理,去!去!温一壶酒来,咱们哥几个在这里喝个一醉方休,就算为两位饯行了。”

这群文人骚客,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喝酒的最佳理由。真正是——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朝哀愁谁鸟他!

且说,唐伯虎这么一走,世人再也寻不到他的踪迹,他究竟去何处了呢?其实,咱们的唐兄并没有走远,他只不过像前人陶渊明那样寻了一个好去处藏了起来(归隐)。那地方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桃花坞,这桃花坞像桃花源一样,山青水秀,风景怡人,但也像桃花源一样也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。唐兄就在那里盖了一栋小茅屋,且取名曰:桃花庵。唐伯虎和九娘就住在庵中,过着日出而作,日落而歇的日子,日子虽清苦,但也遐意自在。

花开花落,年复年,又是一年春好处。这天,桃花朵朵开,唐伯虎信步走出书房,进入桃花林中。远处桃花林间,九娘白衣如雪,秀发披肩,婷婷而立,宛如天上仙子。一阵微风拂来,桃花瓣无语无声,如雪花般纷纷飘落到她身上;如此良辰美景,仿若天上人间。这份美好的感觉,无意间触动了才子最纤细敏感的神经,他灵光一闪挥笔而动,顷刻间就写下了一首,天下闻名流传千古的《桃花歌》:

桃花坞里桃花庵,

桃花庵下桃花仙;

桃花仙人种桃树,

又摘桃花换酒钱。

酒醒只在花前坐,

酒醉还在花下眠;

半醒半醉日复日,

花开花落年复年;

但愿老死花酒间,

不愿鞠躬车马前;

车尘马足贵者趣,

酒盏花枝贫者缘;

若将富贵比贫贱,

一在平地一在天;

若将贫贱比车马,

他得驱驰我得闲;

别人笑我太疯癫,

我笑他人看不穿;

不见五陵豪杰墓,

闲来无事锄作田。

由于,九娘长期既要给唐伯虎整理书稿,又要操持家务,前些日子又听说唐伯虎得了疯癫病,却探视不得,忧劳成疾;现今虽过的逍遥自在,却很清苦,营养始终供给不上,她的身子骨已越来越显得赢弱;最终,她再一次病倒了。

唐伯虎见九娘病倒,心中非常焦急,他马上请来大夫给爱妾诊治。大夫按了按九娘的脉博,忍不住叹气摇头。

将大夫送到门外,唐伯虎这才焦急地问:“老先生,内子的病如何?”

“唉!她这是忧劳成疾,长期未得到调养,如今——早已病入膏药……”

“难道——?”

“方才老夫按她脉像已非常虚弱,她只是靠意念在支撑着,解元公,你心里还是作个准备吧,怪老夫没本事,实在无能为力!”

唐伯虎听了大夫这么一说,心里一懔,觉得喉咙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哽在那儿,一时无法呼吸,泪水却不由自主地从眼眶里滚出来。

“九娘!你不能离开我,你要坚强地活下去!”

“相公,你好傻,要是能活着,我怎么舍得离开你?何况咱们的女儿还那么小——”

“你等着,我这就给你去找全城最出名的大夫来,我不信治不好你的病!”

“不——没用了,相公!别白费力气了……”九娘气若游丝,凄然一笑,“相公……待九娘的恩情……来生再……报了,别停止作画,相公终究会留名青史的……”话未说完,九娘溘然长逝。

只留下一个穷困潦倒的痴心汉和一个未解人事的小不点。

“不——!!!”唐伯虎仰天嚎叫着,满面泪水横流。

屋外,雷光闪电,大雨倾盆,正如唐伯虎的泪水。


二十三 客死桃花庵


九娘去逝后,夜里凄凉,唐伯虎望着一灯如豆,灯下映着九娘平日刺绣用的针线蓝,睹物思人,乃提笔写了几首诗:

佛说虚空也可量,

虚空比恨恨还长;

银花宝钿金星尺,

认得纤纤十指香。

凤头交股雪花镔,

剪断吴凇江水浑;

只有相思泪难剪,

旧痕才断接新痕。

乞巧楼前乞巧时,

金针玉指弄春丝;

牛郎织女年年会,

可惜容颜永别离。

月沈花谢事堪伤,

春树红颜梦短长;

只有绣床针线在,

残绒留得口脂香。

三尺银擎隔帐燃,

欢愉未了散姻缘;

愿教化作光明藏,

照彻黄泉不晓天。

借物隐喻于人,句句思念之情溢于言表,艺术家原本就感情丰富,中年丧妻,真是情以何堪?

纵观唐伯虎的一生,日以夜继的饮酒作乐,纵情声色,摧跨了他的身子,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。唐伯虎生长的年代是明朝中叶,当时皇朝御下严厉,许多画家无不以迎合上意,力求自保为主。因而,创作的题材受到了束缚与压抑,复古临摹的风气,再度流行;能够于临摹之外创作者,廖廖无几,而唐兄就是其中的异数之一;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,特别是他的人物画,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项背。

晚年,唐伯虎过得是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,正如他晚年的一首诗:

柴米油盐酱醋茶,

般般都在别人家。

岁幕天寒无事做,

竹时寺里赏梅花。

四年之后(嘉靖二年,公元1523年),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风流才子,终于在他那间破小茅屋,结束了他那坎坷的一生,永久归于沉寂,享年五十三岁。

这个年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,并不太老,还有可发展的空间,英年早逝,甚是可惜!有时,我也曾看过电影、电视那些以唐伯虎为原型的剧情,看着他如何智斗奸臣,看着他如何娶得美人归,这些情节大多都十分搞笑,但无论如何,每次我都笑不出来。因为在我的脑海里,始终浮现着的,是那个真实的唐伯虎,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书生,是那个怀才不遇的中年秀才,也是那个心灰以冷的老年儒生,更是那个在无奈残酷现实中痛苦挣扎、无比绝望的灵魂。如果换作是你,会笑得出来吗?

只有那首桃花歌依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,索绕千载,从未散去:

桃花坞里桃花庵,

桃花庵下桃花仙;

桃花仙人种桃树,

又摘桃花换纸钱。

……

别人笑我太痴癫,

我笑他人看不传;

不见五陵豪杰墓,

闲来无事锄作田。

……


石清洲


二零一二年七月十五二十二杭州

1、问:桃花庵记什么时候上映时间?

答:这部影片的上映时间是2024-03-29 14:29:01

2、问:桃花庵记国产剧在哪个电视台播出?

答:桃花庵记目前只有华数TV、1905电影网、咪咕视频、河塘影视等线上播出,而且还没有在电视上播出。

3、问:国产剧桃花庵记演员表

答:在线观看非常完美是由达达执导,瑞秋·布罗斯纳安,艾利克斯·布诺斯町,卢克·柯比,瑞德·斯科特,迈克尔·泽根,玛琳·辛科,托尼·夏尔赫布,凯文·波拉克,卡罗琳·阿隆,米洛·文堤米利亚,杰森·拉尔夫,奥斯汀·巴西斯,凯利·毕晓普,迈克尔·西里尔·克赖顿,吉普森·弗雷泽,皮特·弗雷德曼,阿尔菲·富勒,安德鲁·波尔克,乔西格里赛迪,艾迪·凯伊·托马斯领衔主演的国产剧。

4、问:哪个平台可以免费看桃花庵记

答:免vip在线观看地址http://vk126.com/seo.asp?id=2864

5、问:手机版免费在线点播有哪些网站?

答:hao123影视百度视频锦祥剧情百科网PPTV电影天堂

6、问:在线观看非常完美评价怎么样?

Mtime时光网网友评价:2023热播《桃花庵记》,楚岩笑了笑,也不否认,继续道可前辈有没有想过,这一次结束后,上古前辈突破十二界,实力又提升了一大层,那此地的压力,必然也会增长,没有新的力量进入,这压力可就要前辈们自己承受了。

丢豆网网友评论:王勇强行挤出点笑容来,期盼着江虎能接受他的提议。结果江虎给了他一窝脚,冷笑道:你当老子是傻子吗刚刚老子可是亲眼看到有鬼手从宅子里伸出来,明显有鬼,这地方谁还敢要,谁敢住还两亿,二块钱老子也不要

游客bx5NOD3网友评论:2023热播 《桃花庵记》等到第六层的时候,在这里终于感受不一样的气息,一团团属于地狱之塔的力量,在和那股奇异的力量相互僵持着,而在这个中间的地方,一个通天的白色石柱耸立在那里,在他的四周无数涟漪不断翻腾升起。